【羊城晚报】最新研究:30%新冠肺炎患者存在长期肠道菌群失调
媒体报道
阅读: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左涛研究员受邀撰写的稿件于法国Biocodex Newsletter专栏在线刊发,该文章揭示了30%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肠道真菌微生物组稳定性较差,并存在长期的菌群失调;有部分患者虽然没有胃肠道症状,但仍可能出现了潜在的胃肠道感染,并具有粪-口传播风险。



尽管大多数新冠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但据统计高达20%的患者也出现了包括腹泻等在内的胃肠道相关症状,这表明除了呼吸道外,胃肠道也是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并产生疾病症状的重要部位。

与健康人相比,新冠肺炎患者肠道的细菌微生物组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特征是肠道中有益共生菌的减少和条件致病菌的富集。研究发现,即使在治愈后,肠道共生菌的丰度依旧没有恢复原有水平。

人类胃肠道还含有大量真菌,统称为真菌微生物组,研究认为真菌微生物组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人体免疫发育具有内在联系。在新冠肺炎患者中,研究者发现其肠道真菌群也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白色念珠菌的富集和高度异质性的真菌微生物群结构。

新冠肺炎患者在出院时粪便真菌群的多样性是健康人的2.5倍。同时,在新冠肺炎患者粪便中发现了较多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即使在治愈后,两种与呼吸道症状相关的真菌病原菌却仍然能在新冠肺炎患者粪便样本中检测到。

此外,研究发现,大约30%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肠道真菌微生物组稳定性较差,并存在长期的菌群失调。

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即使没有胃肠道症状并且在呼吸道中清除病毒后,仍然在47%患者中出现了肠道病毒感染的特征,表明某些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出现了潜在的胃肠道感染,并具有粪-口传播风险。

综上,诸多证据提示了新冠肺炎患者中出现了肠道微生态(细菌微生物群、真菌群落和病毒群)的失调。并且在康复后,这种失调仍然持续存在,并可能对康复者健康形成长期威胁。

研究者也呼吁,关于新冠病毒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影响,焏需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以通过改善人们的肠道微生态,增强人体免疫力,应对日趋常态化的新冠疫情。


原文链接:

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4/#/newsDetail/120643/40253471.html?isShare=tr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