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五年,《中国痔病诊疗指南》重磅发布
俗话说“十人九痔”。如何让人远离痔疮的折磨,规范治疗,少交“智商税”?
近日,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外科专家任东林教授牵头组织撰写并制定的《中国痔病诊疗指南》在广州发布,为医生规范诊疗、患者求医路上少“踩雷”提供了权威指引。
痔疮并非小病
饮酒、辛辣饮食、久站久行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久蹲厕所等错误的排粪习惯都会增加患痔的风险。痔疮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患者常有为出血、肿胀、脱出、疼痛、瘙痒和肛门不适等,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痔疮常被人当成“小病”,以为可以“忍一忍”。实际上,久拖不治的话,它也会引发大麻烦。
痔疮反复出血可导致继发性贫血,痔有时会引起大出血,需要紧急住院和输血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目前临床常用的诊疗手段包括饮食疗法、中医药坐浴、磁疗、药物疗法、器械治疗、痔切除手术等。
近年来,磁疗被一些临床医师推荐用于缓解痔急性发作期症状或痔术后水肿、疼痛等症状的治疗,其原理是“磁疗棒在肛管内产生的横向、竖向磁场能改善血液微循环障碍,纠正组织缺血、缺氧,促进渗出物吸收,消除炎症。”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磁疗因不需要开刀,受到不少痔疮患者的青睐,但医学界一直有声音质疑该疗法的有效性和适用范围被盲目扩大。对此,《中国痔病诊疗指南》明确表示:“目前仍缺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磁疗在治疗痔相关症状中的作用。”
呼唤近15年 新指南终问世
我国于2006年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共同撰写发布了《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近15年来,随着指南方法学的提出和完善以及痔诊疗技术的发展,中国痔诊疗指南的更新迫在眉睫。
因此,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组织了24位国内普外科、肛肠科、中医科等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国内外近期发布的痔诊疗指南和研究数据进行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适合当前中国国情的痔诊断与治疗方案,即《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以期为临床医师制定痔诊断和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据“中山六院”微信公众号,任东林教授在发布会上指出,此次指南发布会对于全国肛肠界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考虑到我国肛肠专科医师极其缺乏,各个地区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各级医院对痔病的诊疗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何规范诊疗流程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他还指出,既往指南缺乏指南形成方法,所有专家意见均未进行证据评级和推荐强度分级。而《中国痔病诊疗指南(2020)》的每一则推荐意见,均参照JBI证据预分级系统(2014版)进行证据分级,将证据等级划分为Level 1~5,同时根据证据FAME结构(即证据的有效性、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由专家团队共同商议给出推荐强度分级:A级推荐(强推荐),B级推荐(弱推荐)。
因此,这项指南符合国际标准与规范,也代表中国肛肠良性疾病的诊治方案水平与国际接轨。尤其是指南新增了痔的诊疗流程,指导并规范临床医生对痔病的治疗,有助于国内整体肛肠疾病诊疗标准化、规范化,减少国内区域性的诊疗差异。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