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官方微信】广东医生驰援日记:以下是我作为护师一个班次的全记录:护理患者一刻都不能停下
媒体报道
阅读:



编辑 | 方妍、罗苏

通讯员 | 郅敏、简文杨、戴希安

朗读 | 佟冰

本期编排 | 张橹



广东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护师 封福香的日记


大家好!我是佟冰,在广州向您问好。1月24日晚,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广东支援湖北疫情防控医疗队队员逆向而行出征湖北武汉对口支援汉口医院,开展疫情救治工作。今晚《夜读》继续为您带来广东医生的驰援日记。








自1月28日奔赴湖北武汉以来,我们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也已经熟悉了每天的工作。以下是我作为护师一个班次的其中一次记录。


晚上21:00洗漱,收拾房间,准备好凌晨出发的衣物口罩帽子,赶紧上床睡觉。


凌晨01:30,“叮铃铃铃”闹钟准时响起,挣扎着起床,迅速穿衣、排空膀胱,带上珍贵的粉色超可爱鸭嘴型N95口罩。刚下过雪的武汉,很静、很冷,风刮起来全身都在打冷战,但是我们依旧满腔热血,到达公交车站点准时出发,目的地:汉口医院。


02:10,到达医院呼吸第七病区,换下外套进入清洁区,开始穿戴我们的“盔甲”。为了减轻耳朵额头鼻子的压痕,我先涂抹液体敷料赛肤润,再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帽子、N95口罩、防护服,一个都不落下。经过连续20多天的奋战,我们每个人都将穿脱防护服的流程烂熟于心。我们两两互相检查,要检查得非常严格,确保穿得不能有一丝纰漏。我们互相鼓励,用记号笔在防护服写上名字和加油的话语,然后提前10分钟进入病房。



03:00,准时开始交接班,这是最紧张的时刻。我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尽管防护服阻碍了我们的听力,但是也要认真听,用心记。我们仔细检查治疗本、进行物品交接。接着查看患者的氧气瓶、湿化瓶、无创呼吸机、氧管是否滑脱,查看监护仪指标,为被动体位的患者进行翻身检查皮肤、更换尿片或尿袋等。完成交接班工作,大概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时我们已经满头大汗,防护服下面的衣服都湿透。


04:00,我们开始做夜间治疗,包括给患者指脉氧监测、测血压、更换氧气筒、测体温;给不能自理的患者喂水、记尿量、换大小便后的尿片和床单、观察书写护理记录。在特殊条件下的汉口医院并没有打印或者手写的治疗单,也没有扫码枪。所以核对抽血试管时,为了防止出错,需再次在电脑系统上仔细核对每个试管的条码。小小的数字常常看得我头晕眼花。我们反复双人核对,目的是一定不能出错。上了高流量和无创呼吸机的患者需要的氧耗量特别大,半个多小时就要换一罐瓶装氧气,我们都笑称这些氧气罐是“大炮”。1瓶装氧气重约为百斤,弱小的我用尽力气也只能挪动一点点,根本搬不到小拖车上。“阿香,我来帮你吧!”每到这时,和我搭班的东莞战友都会来,帮我一起从病区门口把氧气罐拉到病房,协助我一起更换。



05:00,开始双人核对早上常规治疗用的补液及药物。刚搬完氧气的我们大汗淋漓,护目镜里也透出雾气。我们从模糊的视野中努力去核对,互相提醒。我在心中告诫自己:别急,别急,一定不能出错。核对完毕再去病房巡房,看着老奶奶老爷爷们安心的睡觉,心里顿时觉得踏实了许多。


06:00,开始早晨的抽血,我带了三层手套。我的护目镜这时突然很给力,雾气已经逐渐散掉,可以一针见血,一次成功。高度紧张的患者也直夸我技术高超,我内心也是乐开了花。突然,监护仪器发出“嘀嘀嘀”的报警声,原来是重病房的一位患者血氧下降到70,医生和我们立即投入抢救,大家临危不乱、有条不絮,看到患者血氧逐渐上升到85、90、95,我们才算松了一口气。


07:00,我开始对治疗药物进行加药了。这个时候依然得双人核对信息。补液虽多,但人多力量大,很快就加完了。补液整齐地摆在治疗车上,为下一班的队友做好了输液准备。接着,我们整理和清洁工作区、护士站,让下一班的同事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这时68床的阿叔按铃呼叫,我连忙跑过去。阿叔不好意思地说能否帮他倒一下尿壶,我说:“小意思,立刻做。”68床的阿叔刚刚从危重抢救过来,还不能下床,但他知道是我们大家帮助他度过生死难关,每次查房,他都会对我们竖起大拇指:“广东医护真棒!”


08:00,接班的战友来了,我们交接查房后才安心下班。


09:00,当我们轮流从缓冲区严格按照流程脱防护服出来,看着额头上鼻子上脸上的压痕,想到我们这20多天的奋斗,想到患者的笑脸,我们一身的疲惫便消除了。我们只有一个目标: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平安安出院,希望早日看到樱花盛开的武汉!


10:00,回到酒店洗漱,吃完早餐已是十点半了,回复一下微信里的信息,给家里和同事报平安,没说几句我就进入了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