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与已被广为了解的痛风不同,骨质疏松这个“静悄悄的流行病” 被很多人认为是老年人的专利,但事实却非如此。最近,一位年仅31岁的小伙子因膝关节“怕冷”长达10个月,至中山六院风湿免疫科黄建林主任处求诊才发现:竟是骨质疏松惹的祸!专家提醒,对于40岁以上成年人以及中高风险的人群,应该将骨密度检测纳入常规体检范围内。
案例:年纪轻轻,竟得了骨质疏松
庄先生(化名)是名程序员,31岁,身高175cm,体重70kg。怎么看都是个身强力壮的帅小伙。可不知为何膝关节非常怕凉,需戴护膝才能在开着空调的办公室呆。劳累后腰部有酸痛感,但并没有关节痛,多处就医都没有找到病因,胡乱服了些药效果也不好。
熬了10个月后,膝关节不时透骨的寒意实在令庄先生难以忍受。中山六院风湿免疫科黄建林主任接诊后,为他进行了体格检查,但结果并无异常。了解到他读大学时运动时曾有踝关节外伤,之后一直极少运动,且由于从事IT行业长期久坐,还有吸烟习惯。于是,黄建林为小伙子安排抽血,做了骨代谢的相关的检查,并用超声骨密度仪作了骨质疏松的筛查测量。
测量发现,庄先生总维生素D水平下降,超声骨密度提示有足跟骨量减少,进一步做了双能X线吸收法的骨密度,结果让黄建林和庄先生均吃了一惊:原来是骨质疏松。
疾病早期时常难以被察觉
黄建林解释,一般情况下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骨骼疾病,年轻人得骨质疏松确是并不多见。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但随着病情进展, 骨量不断丢失, 骨微结构破坏, 患者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后果。部分患者可没有临床症状,仅在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经过一系列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学筛查,暂时没有发现庄先生身上有继发骨质疏松的病因。针对庄先生目前已有骨质疏松迹象,黄建林选用了一周口服一次的阿仑膦酸钠兼辅骨质疏松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疾病宣传教育,希望病人还是要适当运动,增加骨量,要适当补钙和补充维生素D。
年轻人要注意多运动和合理补钙
究其为什么这位年仅31岁的年轻人会得骨质疏松,黄建林分析,可能与其少运动,缺少钙和维生素D有关。同时吸烟也可能对此病的形成有所“贡献”。
在骨质疏松还未发生时进行预防,此时成本是最低的。黄建林强调,即便得了骨质疏松也不要怕,在还未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时就进行治疗,减少骨折几率,成本也还不算高。一旦发生了重要部位的骨折,又不及时治疗,就可能导致较严重的后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或称脆性骨折)指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椎体、髋部、前臂远端、肱骨近端和骨盆等。最常见的是椎体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主要原因之—,如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内20%死于各种并发症,而50%发生致残。同时骨折还会引起疼痛、畸形和抑郁症。
专家提醒,骨密度检测项目已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对于中高风险的人群,如女性 65 岁以上和男性 70 岁以上者、女性 65 岁以下和男性 70 岁以下, 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者、有脆性骨折史的成年人、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成年人、X 线影像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接受骨质疏松治疗、 进行疗效监测者、患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史者等人士,应考虑进行骨密度检测,做好预防筛查工作。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梁超仪 通讯员简文杨、李饶尧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何家
原文链接: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detail/1039788?sit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