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痛风发作就打激素? 错了!
媒体报道
阅读:

4月20日是“420·全民关注痛风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获悉,如果治疗痛风不规范,痛风发作即打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痛风,关节炎缓解后不进行降尿酸治疗,病情会越来越严重。此外,血尿酸超标但未发作过痛风的高尿酸血症者,有一大部分亦应就医治疗,因为36%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者在B超下可见关节内痛风石形成。

部分诊所医生单靠打激素治痛风

60岁的黄叔是潮汕的海鲜生意人,从六七年前就开始发作痛风,他到家附近的小诊所治疗,每次医生都给他注射一种叫地塞米松的糖皮质激素,“刚开始效果很好,一打就不痛了”,而且医生从来没查过他的血尿酸,只要痛就打这种激素。但黄叔的痛风发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从开始一年发两三次,到现在一个月就发两三次”。地塞米松的注射也增加到一周2次。

而且,黄叔的下肢关节附近出现了痛风石且越长越大,越长越多。最近痛风再次发作,他甚至自己针剌破痛风石的结节,硬是挤出一汤匙的豆渣样东西。痛不欲生的他,来到中山六院求医。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黄建林教授介绍,一些基层医生,由于知识更新不足,痛风治疗不规范,痛风发作只是给病人打激素,表面上是控制了肿胀和疼痛,未告知患者痛风间歇期进行规范的降尿酸治疗的重要性,病人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改变生活习惯,控制嘌呤摄入,结果是痛风发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

尿酸高可导致多个器官都受损

黄建林教授指出,高尿酸可以沉积于关节、肾脏、刺激血管壁、使葡萄糖利用低下,导致关节炎、尿毒症、高血压、早卒中、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有研究发现,血尿酸>416μmol/L组的人群与<297μmol/L组的人群相比,发生高血压风险增加63%;血尿酸>406μmol/L组的人群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47%,脑卒中死亡率增加26%;血尿酸水平>398μmol/L者糖耐量异常和2型糖尿病发病增加78%;血尿酸>510umol/l肾衰竭风险增加7倍。”黄建林教授介绍。

专家视点:

高血尿酸血症没症状也要治疗

不少人体检时血尿酸略高,但从没有通风过,就安慰自己不算有病,是这样吗?黄建林教授介绍,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是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男和绝经后女性血尿酸>420μmol/L,绝经前女性血尿酸>360μmol/L。男士血尿酸的正常值应该是150~380μmol/L(2.5~6.4mg/dL),女性是100~300μmol/L(1.6~5.0mg/dL),女性更年期后接近男性。

据专家研究发现,36%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在B超下可以见到关节内痛风石形成, 早药物干预,可以及早让这些肉眼见不到的痛风石溶解。

对于无痛风发作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如合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或者冠心病,当血尿酸>420umol/L(也有指南推荐大于480μmol/L)时,应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将血尿酸控制在360umol/L以下。若无合并上述情况,血尿酸水平超过540umol/L时,大多数专家认为已经应接受降尿酸治疗。

而对于有痛风发作者,治疗目标分两种情况:对于无痛风结石者,治疗目标是要把血尿酸值控制在小于360μmol/L以下;有痛风结石者,应将血尿酸值降至小于300μmol/L以下,以利于结石的溶解和变小。血尿酸达标后,可以减少痛风发作次数和程度。

专家建议:

尽早看医生,减少痛风发作

“80%血尿酸在体内生成,只有20%来自饮食。”。黄建林教授说,“即便严格控制饮食也只能降低60-90μmol/L的尿酸,而过度控制饮食是有害健康的”,所以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病人还是建议尽早看风湿科或内分泌专科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大部分患者需尽早使用降尿酸药,才能使血尿酸控制达标,并长期维持,减少痛风发作,减少相关器官的损害,尽早获益。

信息时报记者 蒋隽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