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报】胶囊内镜:让胃肠检查多一个选择
媒体报道
阅读:







70岁的黄伯因为腹痛不适前来医院就诊,经过药物治疗,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张伦建议黄伯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由于黄伯曾经中风,若使用胃镜检查,可能会使食道受刺激导致呛咳。在医生的提议下,黄伯接受了胶囊内镜的检查。据了解,胶囊内镜看起来像一个大号的胶囊药丸,一端透明,可见米粒大的摄像头,另配有一个体外图像记录仪。

使用胶囊内镜如同服药,就水喝下就行。胶囊内镜从入口腔的那一刻起,就以2秒/张的速度拍照,在消化道的蠕动下历经整个消化过程,图像实时传送至患者的记录仪。6~8小时后,胶囊电池用尽,随大便排出体外,但已收集齐食道、胃、小肠等器官的内部情况,一次拍图片数万张。

通过胶囊内镜拍下的图片进行分析判断,张伦发现黄伯的胃部底部有小面积的溃疡,小肠中段出现局部糜烂,初步判断腹部不适因此引起。张伦介绍,与胃镜相比,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等优点,对于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有很好的检验依据。



可控胶囊内镜 全方位查看胃

与胶囊内镜相比,最近国产磁控胶囊内镜机器人更是将胃肠检查舒适度与精准度提升了一个阶梯。简单来说,当患者喝下一口水后,长27毫米,直径12毫米的胶囊从口腔,通过食道,进入了胃部开始工作。而操作医师则通过推动操控杆,利用磁控技术,调整胶囊的姿势和角度,对胃部的细节进行观察、拍照。

患者只需要在检查仪上躺15~20分钟就可以轻松完成胃镜检查,不仅全程无痛苦,检查的精度、效果和安全性也都很高。

李初俊表示,与传统的胃镜、肠镜相比,带线的胃镜和肠镜需从口腔甚至肛门插管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因为操作杆的移动,刺激患者喉部造成不适。因此不少患者抗拒排斥,而胶囊内镜无创无痛,吞下后就能自由活动,只需第二天把记录仪还给医生就完成全部检查。但是,胃镜和肠镜也有胶囊内镜不可能替代之处。在检查时,若发现胃肠部的病变部位,利用胃肠镜,可即场处理,治疗病灶。



肠梗阻避免胶囊内镜检查

张伦提醒患者,胶囊内镜虽然能够让患者无痛无创地检查胃肠道,但以下人群并不适宜进行胶囊内镜的检查:经检查证实有消化道畸形、明显肠梗阻、消化道穿孔、狭窄或瘘管者;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者;有严重吞咽困难者;各种急性肠炎、严重的缺血性疾病及放射性结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期,尤其暴发型者;对高分子材料过敏者。

除此之外,在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前,还需要提前做好以下肠道准备:

1.检查前三天:控制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进食粗纤维及难消化食品(如菜类、燕麦、番薯、牛肉、蒸饺、油炸食品等),可进食米饭、粥粉面、瓜类、煮软瘦肉、蛋等。

2.检查前一天:12:00左右进午餐,半流质食物(粥粉面、鸡蛋汤、蒸蛋羹、汤面、汤);17:00前进食无渣流质饮食(如粥、汤、豆浆、牛奶),避免有颜色及带渣饮食(芝麻糊、花生糊、巧克力等)。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

指导专家

李初俊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中医师

指导专家

张 伦

记 者 朱志安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金小洣



最近,国产磁控胶囊内镜机器人在博鳌论坛上被热议。那么,究竟什么是胶囊内镜,而这个检查又是如何帮助医生对胃肠不适或疾病的患者更进一步且详细地了解呢?据了解,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胶囊内镜由一个微型照相机、数字处理系统和无线收发系统等组成,受检者将胶囊内镜吞咽下后,可将受检者消化道图像无线传送到体外的接收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李初俊表示,国产磁控胶囊内镜机器人的出现,为胃肠道疾病患者进行相关项目检查提供了多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