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也称脱肛等,是指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下移脱出于肛外的一种疾病,老话叫“掉叠肚”。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到一个病人转院请求,接到病人的瞬间,医护人员“惊呆”了,从来没见过此种场面——患者是连人带椅子一起送过来的!
原来,这位83岁的阿婆因为直肠脱垂“恰好”嵌顿在塑料凳中间的孔洞里以至于板凳无法取下,嵌顿的直肠组织肿胀明显,这让就诊的阿婆痛苦不堪。
坐着洗澡,肠子竟然卡在了塑料凳上
当晚8点左右,家住广州市广园路附近的阿婆如同以往一样在浴室中坐着洗澡,她坐的是一种中间带孔洞的塑料凳,孔洞直径约3厘米。
由于坐着洗澡时间较长,待阿婆洗完澡准备起身,才发现肠子已经脱垂卡在小板凳里,怎么也分不开了,疼痛感也开始加重……这可吓坏了阿婆和家人,赶紧叫来消防队帮忙。
把凳子四个腿锯掉之后,怕使用工具继续切割会危及阿婆生命,消防队员也不敢做进一步处理。阿婆被送到家附近的医院,但接诊医生也表示,从没有接诊过类似患者不敢接手,并建议马上转到中山六院处理。
晚上10点20分左右,中山六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陈玉昆接到转院来的阿婆,做了初步检查后,立即请来结直肠肛门外科副主任医师柯嘉作进一步会诊。
专家们判断,出现这样的状况是因为久坐导致阿婆体内腹压不断增高,直肠逐渐脱垂了出来并滑落到凳子中间的孔洞里,而且由于重力的作用,脱垂的部分就像注水的气球一样,越来越胀,无法回纳。
阿婆直肠脱垂3小时后成功与椅子分离
由于年龄较大,阿婆和家人都很惧怕手术。幸运的是,在检查中,柯嘉发现阿婆嵌顿的组织虽然已水肿非常严重,但血供尚可,还可争取保守治疗的机会。
在给阿婆进行湿敷的同时,柯嘉努力尝试多方位手法,但由于水肿严重而一时回纳无果。为了与时间赛跑,柯医生双管齐下,再次请来消防员切割板凳。不料板凳质量奇佳,竟然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无法被各种“武器”切开。
在与椅子的“抗争”过程中,柯嘉一直留意着经药物湿敷的组织。在发现已稍见消肿后,他毅然决定继续慢慢推送嵌出的直肠。他一边温言宽慰十分紧张的阿婆,一边用温柔的手法最终将其推送回去,最终,阿婆脱垂的直肠,成功与亲密接触了近3个小时的椅子分离!
柯嘉随后仔细检查了推送回的直肠,发现没有明显出血及坏死。幸运地避免了急诊手术,阿婆在中山六院急诊室留观一天后便顺利出院。
慢性脱垂千万不能赤身时坐在孔洞上
柯嘉介绍,老年人骨盆直肠窝、坐骨直肠窝脂肪量减少且盆底肌肉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长期便秘、慢性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等,频繁增加腹压,推压盆腔脏器和直肠向下移位,使得老年人易发生直肠脱垂。
柯嘉表示,早期直肠脱垂仅在排粪时有肿块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随着病情的发展,因肛提肌及肛管括约肌松弛,需用手帮助回复,并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严重直肠脱垂患者在咳嗽、喷嚏、用力、行走或站立时也可脱出,且不易回复,甚至长期脱垂。脱垂肛管长时间外置可以发生水肿、出血、溃疡、感染、绞窄甚至坏死,部分严重的病人会伴有大便失禁。
他提醒,已经确诊慢性脱垂的老人家,千万不能在赤裸身体时坐在孔洞上,否则发生卡顿,将给患者带来十分痛苦。
专家建议:
预防直肠脱垂,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
柯嘉强调,预防直肠脱垂,饮食和生活习惯同样重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渣滓,以免排粪次数过多。有习惯性便秘或排粪不畅的病人,平时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保持粪便柔软,排便时不要太用力或蹲厕过久。不要贪图爽、辣、酸、凉,注意调理饮食,避免便秘或腹泻,以防直肠脱垂。
妇女分娩和产后要充分休息,及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以保护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有时间有条件的人群,可以做肛门体操,促进提肛肌群运动,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直肠脱垂。
若发现有直肠脱垂类似症状,应及早去正规医院的肛肠专科就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医生遇到直肠脱垂的病人首先要分析病因,并综合考虑病人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选择适当治疗手段,提倡个体化治疗。
【记者】李秀婷
【通讯员】简文杨 戴希安
【校对】梁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