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超八成肠癌可查粪便基因发现
媒体报道
阅读: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江玲 通讯员简文杨 傅新晖)查便便就能准确预测肠癌?没错,真的实现了!10月27日,位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正式发布国内首个粪便基因检测项目,通过检测粪便基因排查肠癌患病风险。据悉,该新型检测项目有无创、准确率高的特点,对I、II期肠癌的检测敏感性甚至可达91%,可作为肠癌筛查的重要补充手段。



粪便查肠癌脱落细胞

  近年我国肠癌发生率居高不下,而肠癌早期通常没有明确的临床症状,当患者感到不适就诊时,肿瘤多数已经发展到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直至目前,我国肠癌早期检出率仍不足10%。

  中山六院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粪便基因检测技术主要发明者邹鸿志教授介绍,现在,临床肠癌筛查的方法主要有大便隐血试验和肠镜,肠镜加病理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但人们往往觉得做肠镜太痛苦,很难接受。至于大便隐血试验,虽然无创价廉,但仅能检测到30%-60%的大肠癌,且因标本污染的问题假阳性率很高,总体准确率不高。

  2013年,邹鸿志从国外回到中山六院,开始研发适合中国人群肠癌筛查的粪便基因检测试剂盒,对2000份样品做粪便基因与肠镜的结果比对,历经3年多时间,于今年8月开发完成该项检测产品并命名为“长安心”,可供普通人群在家自行采集粪便送检。现阶段粪便基因检测定价为790元/例。

  实际上,粪便基因检测在美国业已推行。2014年,首个被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粪便基因检测产品已经进入了美国医保目录,而这个技术的原发明者,正是邹鸿志。

  据了解,大肠癌多发生于结直肠上皮组织中,向肠腔内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不断地有肿瘤细胞脱落到肠腔内并随着粪便排出。医学人员通过检测粪便中可能含有的脱落细胞,追踪到如发生突变或甲基化的基因片段,可借此判断受检者是否可能患有大肠癌或者癌前腺瘤。

  实验结果显示,当粪便基因检测特异性达到93%时,对肠癌的检测敏感性可达83%,而对I、II期肠癌的检测敏感性达到91%,并且,其对癌前腺瘤的检测敏感性亦可达64%。



发现早癌肠镜下切除

  “美国已经将粪便基因检测列入肠癌筛查新指南中。”邹鸿志说,该份国际指南建议人群每年查一次粪便隐血,每3年查一次粪便基因,而50岁以上人群,至少每10年要做一次肠镜,以及早发现肠道可能存在的病变。“但粪便基因检测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的方法,如果出现阳性结果还是必须通过肠镜进行确诊和干预。”



  中山六院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首席专家任东林教授表示,根据我国肠癌发病年龄早的特点,建议人群在45岁甚至40岁前就要做人生的第一次肠镜,肠癌高危人群(超重、长期便秘、生活在结直肠癌高发区、直肠息肉患者、消化道肿瘤患者、女性生殖系统肿瘤患者、久病未愈的溃疡性结肠炎、直系亲属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还应视情况提前做肠镜。

  “应该说,粪便基因检测是肠癌筛查的一种补充手段,人群可以选择先做粪便基因,再视情况看看是否需要加查肠镜。”任东林指出,粪便基因检测的价值在于早诊,它能够提示肠癌发生的可能,还能发现癌前腺瘤,帮助患者将肠癌抑杀在更早期的阶段。

  据介绍,癌前腺瘤是一种有癌变风险的肿瘤性息肉,粪便基因检测或肠镜下检出癌前腺瘤,原则上是及时切除根治,防止肠癌的发生。随着电子结肠镜技术的进步以及无痛肠镜技术的推广,患者在肠镜下检查的同时切除胃肠息肉,大幅减轻了诊疗痛苦。

  粪便基因检测主要适宜人群为:1、经大便隐血试验检查为阳性,但暂不愿做肠镜的人群;2、因年龄、血压等因素不适宜肠镜,但疑患肠道疾病的人群;3、肠癌高危人群;4、45岁以上体检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