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重视大肠癌的早期筛查迫在眉睫。肠镜加病理活检被认为是大肠癌筛查和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检查过程的痛苦不适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2016年10月27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简称“中山六院”)主办的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广东省胃肠病学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在国内首次推出粪便基因检测项目这一新型肠癌筛查手段。
国内首个肠癌筛查粪便基因检测项目新闻发布会现场
结直肠癌日益高发 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二位
据了解,肠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中山六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任东林教授指出,结直肠癌日益高发的现象与现代人饮食结构的调整、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以及人均寿命的增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此外,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与遗传背景有关。若是家族中已有肠癌患者的人群,其患病风险高于正常人的10倍以上。
早期肠癌治愈率高达90%以上 普及肠癌筛查意义重大
任东林教授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采访时透露,早期肠癌的治愈率高达90%以上,然而因缺乏明确的症状,许多患者感到不适就诊时,肿瘤多数已发展到中晚期。而肠癌的早期诊断可降低50%的肠癌死亡率,能显著提升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令人遗憾的是,广州、广东乃至整个中国的早期肠癌检出率并不乐观,不足10%,远低于日本和欧美国家,这也导致了我国肠癌患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每年有超过19万人因大肠癌死亡。
肠镜是临床诊断肠癌的金标准 45岁左右应做第一次检查
肠镜检查是临床诊断肠癌的金标准,检查时能准确发现息肉、病变部位并及时处理。任东林教授指出,临床发现从息肉到肿瘤,这种进展和演变过程一般需要8-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通过肠镜筛查切除息肉能阻断这个过程,防止肠癌的发生。然而,肠镜筛查的实施依然有不少困难,普通人群愿意接受筛查的比例不足20%。
基于肠癌发生发展的一些特点,任东林教授希望通过家庭医生在线呼吁广大网友,中国人应在45岁甚至40岁前做人生的第一次肠镜。对于超重、直肠息肉患者、直系亲属中已有肠癌患者等高危人群而言,应根据实际需要提前接受肠镜检查。
新型粪便基因检测方法 简易高效排查早期肠癌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另一种肠癌筛查方法——粪便隐血试验(FOBT)虽然具有无创和廉价的优点,但缺点是准确性低。相比之下,新型粪便基因检测方法能更为精准地排查出早期的肠癌。
据悉,首个被FDA批准的粪便基因检测产品早在2014年进入了美国医保目录。这一技术的原发明人、中山六院胃肠病学研究所副所长邹鸿志教授,在回国后带领团队经过3年多时间的研究,于今年8月开发完成了适合中国人群肠癌筛查的粪便基因检测试剂盒,并取名为——长安心,该装置非常小巧,且操作简单。
粪便基因检测试剂盒
新型粪便基因检测方法无创、方便、检出率较高,那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呢?邹鸿志教授介绍道,大肠癌一般发生于结直肠上皮组织中,先向肠腔内生长,在其生长过程中,不断有肿瘤细胞脱落到肠腔内并随粪便排出,粪便中脱落的肿瘤细胞中含有特殊的成分(如发生了突变和甲基化的人类基因)可作为肿瘤标志物。该技术即通过肿瘤标志物来判断受检者是否可能患有大肠癌或者癌前腺瘤,为一大批不愿首先做肠镜的人提供了一种非常高效、简易的方法。
邹鸿志教授现场演示试剂盒的操作
邹鸿志教授还表示,该技术其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当特异性为93%时,该检测对肠癌的检测敏感性达83%,特别是对I、II期肠癌的检测敏感性可达91%,并且对癌前腺瘤的检测敏感性亦可达64%。
任东林教授进一步补充到,无论是粪便隐血试验还是粪便基因检测,均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诊断的方法,若出现阳性结果仍必须通过肠镜进行确诊和干预。
研究人员在进行粪便基因检查操作
知多D:哪些人群适合接受粪便基因检测方法?
1、经FOBT检查为阳性,但不愿做肠镜的人群;
2、因年龄、血压等因素不适宜肠镜,但疑患肠道疾病的人群;
3、肠癌高危人群(如:直系亲属中已有肠癌患者);
4、45岁以上体检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