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女青年长期大量便血误当痔疮
媒体报道
阅读: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简文杨 张兴伟

       因长期便血不愈,25岁女子严重贫血,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多番辗转就医后,她最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确诊为直肠弥漫性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该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康亮团队创新性地运用经肛门进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方式,在保肛的基础上解除了出血危机。

罕见血管瘤致不断便血
  25岁正值花样年华,但对于小潘来说,却有着沉重的负担。长期以来,她都有便血的问题,近年来愈发严重,“每次大便完,纸巾一擦,都是血,我都怕了。”小潘回忆道。一开始,她以为是痔疮,到当地医院做了手术,但还是一直有便血,丝毫不见缓解。长期便血使她出现严重的贫血,十分瘦弱。
  为此,小潘多番辗转就医,但一直未能确切诊断。后来,她来到以胃肠肛门专科为强项的中山六院,经过详细检查,终于找到了长期便血的真正原因——直肠弥漫性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她的整个直肠系膜以及肛门内的血管明显迂曲扩张,稍微用力就会出血,一旦不慎损伤直肠,还可能直接导致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接诊了小潘的康亮副教授介绍,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直肠,临床十分少见,全世界报道的病例不超过300例,中山六院曾接诊过10余例,但像小潘这样的直肠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非常少见。“该病除导致便血、贫血,还能引发肠梗阻、直肠刺激症状以及全身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治疗尚无特效药物,外科手术是唯一根治的方法。”

借鉴低位直肠癌手术保肛
  对于这种弥漫性的海绵状血管瘤,为彻底治疗,以往手术多采用类似低位直肠癌挖肛门的方法,但是小潘毕竟还年轻,失去肛门对她的打击可想而知。为了帮患者保肛,中山六院院长兰平教授领衔的放射科、介入科以及外科团队多学科治疗团队,开始了一场“头脑风暴”。
  主刀医生康亮灵光一闪,“突发奇想”地提出,将一般用于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高清腹腔镜下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式用在小潘身上。他认为,该术式能很好地解决传统经腹手术在治疗低位直肠癌的难点,中山六院在这方面技术成熟,也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报道及讲学,不妨大胆借鉴到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中。
  在仔细评估各项风险和利好因素后,康亮团队决定为小潘行保肛手术。手术难度很大,由于扩张血管瘀曲成网状,一旦损伤某处血管便极难止血,而小潘之前做痔疮手术切了部分直肠粘膜及肠壁组织,遗留的疤痕也给手术增加了额外的难度。
  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后,小潘被推进了手术室。医生们一点点找到薄如蝉翼的肠系膜间隙,进行精细操作,将充满了扩张血管的直肠系膜与周围的组织器官精确分离。经过三个多小时,手术顺利完成,出血量仅为50ml。
  因手术完全经肛门操作,小潘的腹部没有留下任何切口,术后第一天,她即开始进食,并且下床活动,目前已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