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隐秘脓肿”未除 肛瘘屡治不好
媒体报道
阅读:

■病案



  数年前,20多岁的男青年小明无意间摸到肛门边有个小洞,还有脓液流出来,心惊之下到医院做了检查,被确诊为肛瘘。为彻底治好这难言之隐,他开始奔走国内多家医院求医,经历了多次手术,但偏偏这个肛周小洞总是去而复返,而且越治越大。

  后来,小明辗转到以胃肠肛门疾病诊疗为特色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求治。该院副院长、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任东林教授检查发现,患者竟然在距肛缘1厘米左右的直肠侧壁有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洞,连手指头都可以探入,深约4-5厘米,每天都有分泌物流出来。任东林指出,这样的腔隙生长能力极差,手术很难解决问题,建议患者勤换药,注意充分引流和肛门清洁,等待手术时机。

  然而,小明求治心切,又去北方一家医院做了2次手术,结果那个洞还是存在,心灰意冷的他再次回到中山六院。

  在任东林的耐心劝导下,小明慢慢冷静下来,同意先行保守治疗,改善肛周流脓情况。不久前,他在合适的时机行手术,困扰他多年的肛瘘终于获告治愈。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肛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肛门疾病,发病率仅次于痔疮。不少年青人深受其苦,为彻底治愈肛瘘不惜多次手术。在任东林看来,复杂性肛瘘有其特殊性,手术前最好先摸清窦道的走向,而在病灶不尽明确或手术预期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不妨先“带瘘”生活。



肛瘘多由脓肿溃破引起

  据介绍,肛瘘主要表现为流脓、瘙痒、疼痛、硬结,患者多因突发肛周红肿疼痛,坐卧不安,或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症状而就医。由于分泌物的刺激,患者也常常感到皮肤瘙痒,甚至形成湿疹。

  临床中,肛瘘多是由肛周脓肿溃破引起,或是手术后遗症造成的。一般来说,只有1个瘘口、1条直管的单纯性肛瘘处理起来比较容易,而复杂性肛瘘可以有很多窦道,完全无章可循,这也是肛瘘被称为“老鼠偷粪”的原因。任东林介绍道,严重的肛瘘患者有多达7、8个外口,他甚至还接诊过近30个外口的,整个臀部就像蜂窝一样。



积极清洁不宜盲目手术

  在治疗上,肛瘘患者容易走极端:有部分患者痔、瘘不分,将肛瘘当成痔疮,自行买药涂抹,拖延治疗,结果炎症蔓延,面积越来越大,甚至派生支管,形成恶性循环;有部分患者却是一心求彻底治愈,盲目手术,殊不知,多一次手术就对肛门造成多一次伤害。任东林接诊过的患者,最多做过23次手术,肛周伤痕累累。

  “面对太过复杂的肛瘘,且手术不能带来明确获益时,尤其是严重车祸伤、骨盆损伤、肠管瘘感染等,还是建议患者‘带瘘’生活。”任东林进一步解释道,肛瘘治疗要把握好彻底治疗和保留肛门功能之间的平衡点,“带瘘”生活并非消极等待,而应主动对肛瘘进行监测和管理,积极排脓和清洁等对症处理的治疗,将有效延缓肛瘘发展。

  任东林建议,患者排便后应清洗,保持患处清洁和肛周干爽,患处敷料应勤更换,“清洁不必刻意使用肥皂、消毒剂等,仅用温水轻轻擦洗即可,避免加重对皮肤的刺激。”



揪出病灶根治复杂肛瘘

  直至目前,肛瘘治疗仍然是极具挑战的世界性难题。2012-2014年,任东林及其团队通过对508位患者行肛管MR和手术探查,重新梳理了复杂性肛瘘的解剖结构,发现高位复杂性肛瘘多存在肛管后深括约肌间隙的“隐秘脓肿”,为改良手术方案提供了重大参考价值。

  据悉,业界对于肛瘘病因的认识主要是腺源性感染,认为感染多数是经窦道往下走,或穿透括约肌蔓延发展。但实际上,感染还可能往括约肌后上方走,残留在肛管后深括约肌间隙里,这个隐秘的位置很容易被忽略,积存在这里的脓肿得不到有效处理,这也是肛瘘屡次复发的主要原因。

  准确找到瘘管和走向规律,彻底去除病灶是提高肛瘘治愈率的关键。任东林指出,以往医生手术时做到括约肌就止步了,不敢再往深处走,怕再下去会切穿肠管。“高分辨磁共振下可以看到那个地方很薄,常常小于1厘米,这个脓肿就像一张纸下面盖着的一滴水,非常隐秘,但只要打开后挂线引流脓液,彻底清创,患者就能痊愈。”

  任东林团队证实,在经手的2000多例复杂性肛瘘病例中,大部分复发肛瘘确是括约肌后深间隙脓肿所致。这一发现已于近期正式发表在结直肠专科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上。



专家简介



 任东林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大肠肛门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尤其对痔病、肛瘘、肛裂、不明原因肛门疼痛等肛肠良性疾病,以及结直肠原发和复发肿瘤的诊断及处理,大肠癌肝转移的综合治疗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肛肠外科治疗团队治愈了大量复杂性肛瘘患者。  

出诊时间:周二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