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食管胃肠外科教授 彭俊生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简文杨 陈永和
对于胃癌来说,手术切除无疑是最重要的“杀手锏”,但是化疗同样是不可忽视的“绝招”之一。出于对化疗的不了解,当医生提出化疗建议时,许多胃癌患者仍顾虑重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食管胃肠外科彭俊生教授给读者讲讲胃癌化疗那点事。
彭俊生介绍,按照规范,除了少数早期患者,大部分病例都需要接受化疗。如果把胃癌的治疗比作一场“攻坚战”,为了对付胃癌这个大敌,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因此,第一步,医生便会派出“侦察兵”摸清敌人的底细,譬如使用胃镜(一种像管子一样的摄像机)伸到胃里,看清肿瘤的部位、外形,以及做CT,看清敌人的“根据地”的范围等。这之后,就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1、如果发现肿瘤“占领”的范围较大,难以切除,那么可先进行几个疗程的化疗,争取让肿瘤缩小,给手术创造机会,在这里,化疗便像“轰炸机”一样,先对目标进行一番狂轰滥炸,让敌人元气大伤,再让作为“陆军”的手术医生出去把目标彻底铲平。
2、如果发现肿瘤已经发生转移,在多个地方“安营扎寨”,手术已经没办法将其彻底消灭,那么化疗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将各地方的肿瘤缩小或者减缓生长速度,就像“游击队”一样,拖住敌人部队的行军速度,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3、如果发现肿瘤“占领”的范围不大,那么,在手术切除后,医生会对切下来的肿瘤进行检验,如果发现肿瘤已不是早期,术后也需要化疗。有些病友可能会觉得困惑,瘤子不是已经切掉了,怎么还要化疗?这里再次引用上面的比喻,手术已把肿瘤的“碉堡”给铲除干净,但是不排除某些肿瘤细胞,就像敌军的“地下残党”“地下特务”一样,逃过了手术的轰炸,潜伏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待时机成熟,又“东山再起”。化疗,作为“战后游击队”,能顺着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把这些地下分子给揪出来消灭掉,减少敌人“卷土重来”的机会。
正所谓“破敌一万、自损三千”。化疗药物作为细胞毒性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体的正常细胞产生一些损害。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大小,因人而异。大部分病友,都不会有特别严重的反应,化疗的过程中,医生会定期抽血,监测药物有没有给内脏带来损害。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皮肤损害等,医生会使用相应的药物来进行预防,或者调整化疗药物剂量、种类。现代医学关注的不仅仅是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质量,因此医生会尽力减轻化疗带来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