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新型尿道双J管解决肿瘤引起的输尿管梗阻
媒体报道
阅读:

中山六院应用新型尿道双J管解决肿瘤引起的输尿管梗阻

金属支架内置 患者免背尿袋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简文杨

 

■ 病案

 

    今年40岁的蒋女士从2013年开始便在深圳频繁住院,但一直没查出病因。2014年9月,她因症状加重被诊断为宫颈癌合并右肾积水,随即行肾穿刺造瘘术(双J管置入术)。3个月后,她出现感染不得不拔管,后于2015年3月进行了二次置入,同年6月再次拔管,此后多次尝试都无法将管再度置入,医生们束手无策。

    “那个时候(2015年11月),不仅右肾,连左肾也积水了,导管放不进去,每天都是高烧、不断呕吐,特别累,什么也做不了。”蒋女士回忆说。今年3月,由于膀胱炎引发了放射性肠炎,她在熟人推荐下来到中山六院就医,还是做了双肾穿刺造瘘术。

    虽然生理上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长期背着穿刺管,多时只能躺在床上,生活极其不便,蒋女士已经是万念俱灰。

    看到此种情况,该院医生劝说她尝试下新型的Resonance金属D-J管置入术,“新的D-J管支架可以直接留置在体内,不必造瘘就能达到解除输尿管梗阻的目的”。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她同意了,最终成功拔除双肾造瘘管。

 

传统造瘘患者痛苦

    恶性肿瘤在晚期由于肿大淋巴结压迫或是侵犯输尿管引起的上尿路梗阻,给患者带来了难言的痛苦。由于这类患者一般耐受能力较差,无法承受开放手术,目前解决输尿管梗阻、恢复正常生理通路的方法,通常是在彩超的引导下行肾穿刺造瘘术。

    中山六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马波介绍,传统输尿管双J管自1978年发明以来,便广泛应用于临床,常作为恶性肿瘤相关性输尿管梗阻患者的姑息性治疗。作为一种经过肾造口高位尿流改道的方法,双J管置入术虽然快捷方便,但是感染、导管脱落、导管堵塞、结壳等并发症较多,而且患者需要插着导管背着尿袋,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除此以外,传统双J管大多由聚合物材料组成,抗压性较弱,尤其应用于恶性肿瘤相关性输尿管梗阻时,引流失败率高达40%-60%,而且需要每3个月更换支架,每次更换费用在500-1000元不等,导管也需要3-6个月更换一次。对患者而言,这并非理想的治疗手段。

 

新型J管可留置体内

    针对此种情况,新型Resonance金属D-J管于2004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研究,它由内在的安全导丝及紧密缠绕其外的螺旋线圈组成,整体形状类似传统的猪尾巴管,材料也采用了无磁性的“镍-钴-铬-钼”合成金属,具有更好的抗压、抗拉伸和抗腐蚀能力,可以留置体内长达1年,避免了反复手术,也切实提高了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新的金属D-J管置入术是在X线下操作,通过术中逆行泌尿系造影,了解外鞘及支架位置,将支架准确放在梗阻的输尿管位置。像蒋女士这种情况较复杂的,由于右侧输尿管下段梗阻、放射性肠炎加上输尿管扩张输尿管开口难辨认,非常考验医生的技术。“做一台D-J管置入耗费的精力相当于做3、4个普通患者。”马波说。

    据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每年收治大量的肠癌患者,其中有一些患者是处于结肠癌并腹膜转移术综合治疗后,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自2010年起,该院泌尿外科开始尝试使用Resonance金属D-J管为这类患者解决输尿管梗阻方面的困扰,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A为传统双J管,内中空,有侧孔,由聚合物材料合成。B为Resonance金属D-J管,因无侧孔,两端钝性,减少了肿瘤组织及输尿管黏膜长入支架内引起的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