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营养支持+微创,提升胃肠手术疗效
媒体报道
阅读:

中山六院彭俊生教授注重病人围手术期管理

营养支持+微创,提升胃肠手术疗效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简文杨

 

■ 病案

 

    2010年3月,严重呕吐、咳嗽、发烧的小施被紧急送进了医院,经过两个星期的治疗,他的肺炎控制住了,但仍然一直吐。在接受了钡餐检查之后,他终于明白自己这么多年“消化不良”的原因,竟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作祟。因食道、小肠、空肠的交界位置受压,他吃下去的东西,很难往下走,就呕了出来。

 

    小施长得高高瘦瘦,而这种病恰恰与体型互为因果,越呕越瘦,越瘦肠管压迫就越严重。辗转几个医院,最终他找到了中山六院的彭俊生教授。

 

    入院后,彭俊生为他安排了“增肥”计划,先做营养支持。直到5月,小施才接受了腹腔镜下“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屈氏韧带松解”,解除了近端肠道的压迫。手术全程用了一个半小时,出血量只有10ml。

 

    在胃肠肿瘤外科领域,彭俊生是难得的临床、营养“双栖”专家,他将营养支持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胃肠外科疾病的围手术期,注重提升病人的体质和耐受力,从而提高手术疗效。

 

全程营养支持,提高手术疗效

 

    在胃肠外科疾病中,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是典型的需要营养支持的疾病。彭俊生表示,对于这种病人,一般会建议“养肥”一点,改变体位,肠管受压有望减轻,部分病人可不手术。病状持续、难以缓解的患者,也得先打营养针,待体质改善后再行手术。“一般通过松解局部粘连或行肠道改道,患者就能得到很好缓解。”

 

    据介绍,胃肠疾病的患者多有营养不良,尤其是胃肠肿瘤的患者,如果进展到恶病质,更加难以耐受放疗、化疗以及手术,生存期明显缩短。基于这样的现状,彭俊生主张将营养支持列入胃肠疾病患者的治疗常规。

 

    “原则上,只要不是需要紧急手术的,病人一住院就开始给他营养支持。”彭俊生认为,营养支持应作为常态开展,不能等到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倾向才开始,一旦患者体力不支,在手术中出现并发症,更容易加重营养不良。

 

    为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帮助术后更好地恢复,彭俊生在临床推行术前“预康复”,尤其注重营养和镇痛的实施。按照肠内和肠外营养相结合,除了给患者打营养针外,还联合营养科,为患者制定针对性较强的胃肠特殊治疗膳食和基础膳食指导。

 

    据介绍,围手术期全程“给足”营养的患者,总体评估手术疗效更好,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大为减少,患者恢复更快。

 

推广微创术式,减轻病人痛苦

    

    长期致力于胃肠外科疾病诊疗,彭俊生对胃肠癌根治性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胃肠间质瘤手术等各式胃肠外手术有着丰富的经验。近年,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器械的发展,他更着力于腔镜手术的推广。

 

    彭俊生介绍,早期胃癌腔镜手术已达到跟开放手术一样的效果,肠癌基本上80%-90%都可以微创手术。由于内镜的高清探头有放大的作用,加上3D功能,腔镜下对肿瘤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更干净。

 

    “能行微创的病人,还是尽量不要做开放手术。”彭俊生指出,现在,内镜下检查出来的早期肿瘤病灶,如果是2厘米以内的,还局限在表层的,直接内镜下手术切除,病人不用太辛苦。至于内镜下判断不清的病灶,还可以借助腔镜,“双镜联合”。

 

    对于早期胃、肠癌,单纯内镜无法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外科医生带着腔镜一起探查,内镜辅助判断情况,腔镜在旁操作,还可以利用示踪剂准确显示肿瘤病灶的范围,病人完全可以通过微创实现精准根治。

 

    现阶段,对于手术难度较大的食管癌,评估合适的病例,彭俊生团队也采取了腔镜下手术,分别在脖子、胸部、腹部开3个小切口,取代了十几厘米长的大切口。



    “外科医生善于利用器械,手术才能做得又快又好,病人痛苦也少。”彭俊生同时强调,熟才能生巧,微创的基础是扎实的传统手术功底,医生必须要掌握全面技术,做好止血、缝合等一切基础操作,才能在器械辅助下灵活变通,真正让病人受益。

彭俊生教授在手术中

专家简介 

    彭俊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食管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营养支持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营养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食管、胃、结直肠肛门外科临床工作20多年。擅长食管、胃肠、胰腺、肛门疾病等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近年来成功开展了腹腔镜(微创)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胆囊切除、胸腔镜食管肿瘤切除、“双镜联合”治疗早期胃肠肿瘤等手术。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