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中山六院中医科 石显方副教授
大雨+回南天,湿哒哒的气候加上春困,让人倍感不适,稍不注意,感冒发烧就来了。不少人发现,这次的感冒不同寻常,发烧不是太严重,但全身酸痛无力,连呕吐、腹胀、腹泻也跟着来了,躺了2天都不见好,还得上医院打吊针。
据广东省卫计委3月21日通报,今年以来,广东省内报告流感样病例聚集性疫情52起,较2015年同期上升126%。专家评估认为,当前广东省流感已进入流行期。监测显示,当前流感病毒主要流行株为B型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
这次流感传染性强,病情容易反复,多数病人全身困重,胃肠症状明显,很符合中医湿困的表现,因此,应从“湿温”论治。
诊断“湿温”佐证
中医讲湿邪致病,有外感者,也有内生者。湿邪致病常可见头重鼻塞、腹满胀痛、呕吐泄泻、水肿等等,并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针对风寒以外的外感急性热病,中医归为温病的范畴,现代流行病多参照温病治则。
结合今年流感的发病特点,石显方给出了诊断“湿温”的佐证:
1.时节:梅雨时节出现“回南天”,接连下雨,天气极度潮湿,衣物、食物容易发霉;
2.病症:患者多有湿困的表现,如肌肉酸痛、全身懒怠无力、腹胀、大便稀烂等;发热不太严重,多是38.5℃左右,但容易反复发烧,3-5天内好不了;
3.体质:70%的广东人为痰湿体质,容易因外湿惹内湿,加重湿困的表现,感觉特别疲乏,痰湿困肺还易出现咳嗽。加上刚过完春节不久,多数人可能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食积,胃肠湿滞。
病案处方建议
40岁的郑先生,从汕头到广州出差,中途发烧,测体温38℃,自感身乏困重,喉咙疼痛,咳嗽难以缓解,胃纳差,脘痞腹胀,大便稀烂,苔腻脉缓。
病机:患者素体内热,易招外风,内热汗出皮毛开,遇上冷的环境、气候变化易感冒;皮毛闭内热散不去,与胃肠道湿热相合产生发热、咽痛、咳嗽等一系列症状;在“回南天”特殊天气的影响下,湿冷交替,风湿困在皮毛肌肤,而肺主皮毛,加重咳嗽、困重乏力的症状。
辨证:芳香化湿,祛风止咳
治法:“湿温”最忌用苦寒药,以往流感惯用的清热解毒方法均不适宜,单纯发汗也不灵,汗出而热不解,理应用温散的方法,芳香化湿。此外,针对食积湿滞,应通利大小便,斧底抽薪;若有咳嗽者,应祛痰祛风以止咳,不能仅吃止咳药水、消炎药之类。具体处方,轻症用柴胡达原饮合三仁汤加减;重症用柴胡达原饮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若有咳嗽症状,以上两种方药再配上麻杏甘石汤,若用小柴胡汤,把参、枣去掉。
饮食保健措施
梅雨时节,空气湿度大,是湿邪多发的季节,小孩、老人等体质较弱的人群易被流感袭击。平时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可以有效对抗“湿气”。
1.外出回到室内,建议饮些热水出出汗,排出体表湿气;
2.佐餐多用生姜、大蒜、葱白,以达到辛散内湿的功效。感冒刚起时,也可用生姜和陈醋煮酸辣汤喝。此时节应少吃肉类,煲汤忌补益之品,淮山等补益脾胃的食品也不宜多吃,饮食宜清淡些;
3.“湿气”较重、舌苔厚腻的人群,可适当选用紫苏、藿香、白芷、茯苓煲水或入汤。肠胃不适、大便稀烂的人群,可适当选用芳香化湿的藿香正气水、保济丸,注意保持排便通畅,有助湿邪排出,不必刻意止泻;
4.选择室内轻运动,如广播体操、瑜伽、太极等,一次以45-60分钟为宜,通过出汗排“湿气”。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简文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