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黄宙辉 通讯员李绍斌
2月12日上午10时02分,我国胃肠外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吉甫教授走了,享年88岁。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举行追思会,王吉甫的同事、弟子等纷纷前来追忆一代“胃王”。王吉甫从医61载,仅胃疾病手术就做了逾5000例。
“王吉甫教授耐得住清贫、寂寞,苦心钻研学术,一切为病人,为一切病人。”中山一院院长、党委书记肖海鹏评价,王教授是矗立在我国胃肠外科领域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山医“医魂”之所系。
图为王吉甫教授,由中山一院提供。
创外科多个“第一”
1928年,王吉甫出生在苏州一个中医家庭,先后就读于教会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和浙江大学医学院医疗系。1955年,他毕业后分配到中山一院外科从医任教,历任华南医学院、原中山医学院住院医生、讲师、主治医生、副教授、教授、普通外科副主任、主任、大外科主任、腹部外科教研室主任等职。
王吉甫从医61载,在普通外科、胃肠外科等领域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在国内率先通过腹腔动脉造影成功诊断胰岛细胞瘤;在国内首先成功实施连续16例无死亡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国内最早报道了J-pouch治疗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在10000例门诊和住院患者中成功筛选甲旁亢患者及成功定位其染色体;在国内报道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例数最多的医生。
“一个医生在一生中只要其中一个‘第一’,就足以让世人瞩望,而王教授的多个‘第一’不仅推动了医疗技术进步,更给许多病痛中的人们带来福音。他是当之无愧的‘胃王’。”王吉甫教授的弟子、中山一院胃肠胰外科教授何裕隆深切怀念恩师。
带出50多个知名专家
王吉甫还是我国杰出的医学教育家。1986年,他成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5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均已成为各大三甲医疗机构的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包括原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詹文华教授,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陈规划教授,原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汪建平教授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专家。
此外,王教授潜心学术,主编了国内第一部胃肠外科专业权威著作《胃肠外科学》,主持创办了《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著。
凌晨翻铁门赶去做手术
“王教授总是设身处地、尽自己所能为病人着想,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他的心目中,病人没有贫富之别和贵贱之分。”谈起王教授的医德,同事和弟子们个个佩服。
在胃肠外科,王教授每天都是最早来查房,最后一个离开;在查房时,他对病人的每个问题都要追根问底,绝不放过。黄奕华教授忆起,王教授经常在凌晨被叫回医院做手术。那个时候,中大校区宿舍的铁门已经关闭,于是王教授就经常翻过铁门,赶回医院为病人做急诊手术,“他觉得找人开门会耽误病人时间,他是一刻也不想耽误。”
在那个没有呼吸机的年代,王教授曾经彻夜守候着破伤风的病人;遇到来自贫困地区,身上财物只有大米、地瓜和几十块钱的病人时,他又不遗余力地为他们争取医疗费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