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空中急救高效 落地反倒低效?
媒体报道
阅读:

500万人围观《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

飞机上突发疾病,如何及时处置?昨日,一篇题为《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的网文在各大社交媒体引起超500万浏览,引发网友热议。

文中,一名辽宁乘客讲述了自己在沈阳飞北京的航班上突发肠梗阻,却未获得力救助的事件。这位乘客的经历,引发了人们对航班上突发疾病的讨论。

文/广州日报记者李妍、任珊珊 通讯员简文杨

 

乘客

飞机落地后救助不得力

“我是一名有着12年新闻经历的记者,11月9日,当我乘坐早八点的南航CZ6101次航班前往北京采访时,我经历了生死的一刻,十五小时后的紧急手术,取出了一段长0.8米的坏死小肠,让我活了命。如今我已出院拆线康复中。”

辽宁某媒体记者张先生11月22日在自己的新浪微博账号“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发文上表示,他于今年11月9日乘坐南航CZ6101航班飞往北京,飞行途中他突发腹内疝合并急性肠梗阻,向机组人员救助,但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且滑行完毕后,迟迟未开舱门,在等待约50分钟之后,舱门才打开。

 

疑问1

落地后舱门迟迟不开

对于当时的情况,张先生表示难以理解航空公司的做法,“飞机已经停了约50分钟才打开舱门,如果是别的更严重的病症,病人可能就这样死掉了。不是我一个人不满意,我是代表未来所有(在飞机上发病)的病人不满意。”

 

疑问2

急病患者竟没人抬送

张先生称,在当时他已经痛得无法站立、头贴地跪在飞机里时,机组人员和急救人员又就谁应该抬他下飞机的问题开始争吵。“急救人员根本就没带担架上来,也没人肯背我或者抬我下去。急救车医生和空姐以及机长吵成一团,互相埋怨着谁该把我送下飞机,谁该负责。”最后,张先生自己“半蹲半爬”下了舷梯并“自己歪着身体,爬上了救护车”。

 

疑问3

折腾太久才去大医院

急救人员将其送往首都机场医院,但是该医院无法确诊病因,几经波折最后转院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方确诊手术。最终,张先生被确诊为腹内疝,并被切除了0.8米的小肠。张先生称,如果到达机场后,舱门能够及时打开,医护人员和空乘没有起争执,如果救护车能把他及时送到大医院诊治,可能他的情况会比现在好很多,“医生说,如果确诊及时,我的小肠可能不需要被切除掉一部分。”

 

南航致歉:刹车故障迟开舱门

针对乘客指责在南航航班上突发恶疾,飞机未能及时打开舱门将患者送医一事,中国南方航空官方微博昨天发文做出情况说明,并向患病乘客表达歉意,表示当天飞机刹车系统出现故障不能继续滑行,等待拖车拖行至停机位之后开启舱门,对此南航将进一步查明原因。

南航工作人员还回应表示:已经启动了内部调查工作程序。经初步了解,CZ6101航班当天落地滑行至滑行道时,飞机刹车系统出现故障不能继续滑行,等待拖车拖行至停机位之后开启舱门,对此将进一步查明原因。“对在与救护人员配合中发生的协调问题,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

 

医生:不要冒险带病上飞机

“整个事件非常遗憾,机场急救漏洞应该补上。但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进程,这位乘客应该是忽视了身体发出的最初报警信号,这段遭遇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主任林峰教授指出,根据相关信息,这位乘客被诊断为“腹内疝合并急性肠梗阻”。从病人在网上的自述来看,病情在一个半小时的飞行时间内进展得如此迅速,是不合常理的。在他登机前,应该就有一些表现,只是被他忽略了,以至于带病登机。

林锋指出,“腹内疝”属于疝的一种类型,是腹腔内的脏器从腹腔内的孔道或者孔隙脱离原位,被某个地方卡住,可引发脏器嵌顿以及肠梗阻。成年人的腹内疝,一般发生在腹腔手术后,或者患有先天性的膈肌裂控。而且,在严重发作之前,病人以往会有轻微发作。

严重的肠梗阻可以造成肠坏死和继发感染,危重者甚至夺人性命。肠梗阻最常见的四大症状就是:腹痛、呕吐、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机械性肠梗阻发生时,可伴有肠鸣,仿佛有“气块”在腹中窜动,并受阻于某一部位。

在肠梗阻早期,呕吐呈反射性,吐出物为食物或胃液,进食或饮水均可引起呕吐。此后,呕吐随梗阻部位高低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梗阻部位愈高,呕吐出现愈早愈频繁。多位受访专家呼吁,每个人都无法预测特殊风险,但我们要爱惜身体,不要冒险“带病上飞机”。

 

这些情况别上飞机

1.有糖尿病(需用胰岛素治疗且病情控制不稳定)、高血压、动脉硬化、静脉炎病史的高龄老人;2.心肌炎、心肌梗塞病后1月以内,脑血管意外病后2周以内;3.预产期在4周以内,或预产期不确定但已知为多胎分娩或预计有分娩并发症者;4.出生14天以内的婴儿;5.严重肺结核空洞、肺功能不全的肺心病、先天性肺囊肿;6.近期患自发性气胸的病人或近期做过气胸造影的神经系统病症的患者;7.严重的中耳炎,伴随有耳咽道堵塞;8.急性鼻窦炎、固定下颌手术者;9.大纵隔瘤,特大疝肿及肠梗阻的病人;头部损伤颅内压增高颅骨骨折者;10.患有脊髓灰质炎的病人,延髓型脊髓灰质炎患者;11.带有严重咯血、吐血、出血、呕吐及呻吟症状的病人;12.近期做过外科手术,伤口尚未完全愈合者;13.癌症晚期患者;14.重症贫血者;15.患有传染性疾病、面部或身体外部严重损伤者。

 

争议

到底是哪个环节没做好?

舱门难开是因为规定?

对于飞机落地后迟迟未开舱门的问题,航空公司人士表示,“这种情况谁都不愿意拖延,但是舱门究竟何时打开,航空公司机组人员需要听塔台那边发出的信息,这是规定。对于北京首都机场这么繁忙的机场来说,落地后50分钟才能开舱门的情况并不奇怪。”

 

航空公司已尽义务?

网友张小喵认为,南航对这件事的处理并无违规,“飞机平安落地,将旅客安全送达目的地,作为法律上讲的承运人,已经履行了相应职责。确认救护车收费是正常流程。落地前也叫了救护车,尽了应尽的义务。常坐飞机的人都知道,航空公司跟机场不是同一部门,同理,机场医疗部门、保障部门亦然。飞机落地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无法开门,机组是否向机场再三强调病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机场保障的问题更加显而易见。”网友杰克表示,南航虽然不违规,但如果做得不到位也会显得没有人情味,至少落地前应该询问旅客能否自行下飞机,如果不行,应通知驾驶舱叫平台车。机组人员会经常遇到飞机到达停机位却没有廊桥摆渡车而不能开门的情况,这属于机场的服务问题。

 

空中高效而机场低效?

一位机长在微博上这样评述,在中国空中急救这样的事例中,机组与空管各单位之间的配合是最高效的,这一点与国外没有丝毫差异,差异就在飞机落地停住关车以后。“在空中机组会将病人病情、病人基本信息、病人需求、预计落地时间全数传达给空管以及航空公司,并且争分夺秒落地,以最大速度飞行,选择最短路径,取消各种速度限制。也许是因为空中的高效,与地面保障的低效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空中想提前一分钟落地都需要精心计划才能做到,但是在地面,各种保障轻轻松松把机组和空管的努力化为乌有。急救车一般可以准时到达,客梯车、升降车、手推车,缺东少西,尤其在大型机场,保障极差。”

 

患者就应该没人照顾?

对于飞机上病患究竟该由谁转移下飞机的问题,航空公司方面表示,一般救护车来了之后,病患就交给医护人员处理,他们不会随意搀扶或陪同病患前往医院。而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发生在飞机上的一切事情都由机上的工作人员负责,所以应该由空乘或地勤人员把病人抬上救护车。有网友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有关方面不想担责,以后应规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