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储袋不是万能 也面临储袋炎的威胁
媒体报道
阅读:

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开设了国内首个储袋炎门诊。该门诊将为储袋手术患者提供完善的咨询及诊疗,每周三下午开诊。储袋炎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患者又该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

 

储袋比造口袋在感官上更为“舒适” 

据介绍,储袋和造口袋的功能都是用于储存粪便。造口袋是在腹壁上所做的人为开口,并将一段肠管拉出开口外,翻转缝于腹壁,从而形成了肠造口,其作用是代替原来的会阴部肛门行使排便功能,实际上就是粪便出口的改道,对整体的消化功能影响不大。那么,储袋是个什么“鬼”?

中山六院储袋炎门诊出诊专家练磊副教授介绍,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为青壮年,对他们来说手术挽救了生命,但接踵而来的诸如社交、饮食、异味处理、妊娠、造口袋安装、日常护理等问题,都给“造口人”及家属带来新的困扰。

而储袋手术即全结直肠切除后,采用复原性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门吻合术(IPAA),是一种在切除病人病变大肠的同时,将病人的一部分回肠做成粪便储存袋,将囊袋末端伸出部分与肛管吻合,储袋构型通常分“J”“S”“W”型,“J”储袋最为常用,肠内容物在排出前可滞留于囊袋中,增加消化吸收作用,改善术后排便次数多的问题,病人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排便。对于青少年来说,储袋手术为他们学些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即使在运动场上也不用担忧。

换言之,储袋可以说是把造口袋放置于于体内,不需更换,感官上更为“舒适”。

 

专科门诊教你应对储袋炎的威胁

既然储袋这么好,为什么不全部采用呢?练磊表示,储袋手术有其适应症——全结直肠切除。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约30%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患者均需要接受全结直肠切除,切除结直肠后进行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是标准术式。他指出,随着我国UC及FAP患者日益增多,接受储袋手术的患者也会越来越多。

练磊坦言,储袋也不是万能的,它还会面临着储袋炎的威胁。“储袋炎(pouchitis)一般在回肠造瘘关闭后出现,回肠造瘘关闭后12个月内储袋炎发病率可达40%,大大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及生活质量。”在大多数情况下,储袋炎是回肠储袋的非特异性炎症。通常的症状包括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急、失禁、夜间渗液、腹部绞痛、盆腔不适等,发热、消瘦和血便较罕见。一般采用抗生素治疗,严重时需要口服或外用5-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治疗,或口服免疫调节剂治疗。储袋炎迁延不愈,可能进行储袋重造,部分患者最终需要切除储袋,永久性造口。

在临床上,储袋炎需要与一系列储袋疾病相鉴别,包括储袋特殊感染、储袋克罗恩病、储袋瘘、储袋易激综合症等。

世界上第一个储袋炎门诊在2002年由美国克利夫兰医院(Cleveland Clinic)的沈博教授成立。“目前国内并无同类的门诊开设,储袋的研究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国外,中山六院在国内拥有者UC、FAP几乎最大的手术量,同时与目前世界最好的储袋研究机构克利夫兰医院有着紧密的合作,对于储袋炎的管理十分迫切”,在谈到开设储袋炎门诊的初衷时,该院兰平院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