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地铁报】小儿退烧 误区别踩
媒体报道
阅读:

 

感冒发烧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一些人家长认为这是小病可以不理会,以至于病情越拖越严重;还有一些家长就显得非常紧张、焦虑,他们老担心发烧会烧坏小宝宝的脑子,想方设法将孩子的体温给降下来;甚至有些家长用偏方来治疗,比如“捂汗”、擦拭酒精、随便吃退烧药,最后导致病情加重。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儿科主任肖昕提醒:发烧多数时候是身体调动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过程。在这个对抗的过程中,处理得当,孩子的免疫力也能得到增强。普通的发烧通常是不会损伤孩子大脑的,相反,如果采用过激的方式来退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以下五大误区,家长在给孩子退烧时应尽量避免。

 

误区一:擦酒精降温

如果是低烧(37.4℃-38℃),可用30%-50%浓度的酒精擦拭颈部、四肢、后背、手足心等部位。如果对酒精过敏或有麻疹等出疹性疾病则不宜采用酒精擦浴。当人体发烧温度达到38℃-41℃的时候,酒精降温会破坏人体本身的调节机制,引发各种病症。所以不提倡用酒精降温。

正确做法:

温水擦浴,可以用温热的毛巾擦拭身体或是用温水沐浴,加快皮肤散热,也可以在大血管经过的地方使用冷敷或冰敷,冰敷不宜在耳后、颈后、足底、胸部、腹部与下阴部。可以到药店购买退热贴,使用前如放冰箱冷冻,效果更好,包上毛巾敷在头顶、前额、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

 

误区二:盖上被子捂出汗就好了

发烧时捂汗,如果不出汗,体温会被“捂”得越来越高,给心脏等器官造成极大负担,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如果出汗,大量汗液的蒸发会带走体内的水分和无机盐,容易导致体力虚弱,出现虚脱等情况。

正确做法:

可以脱掉多余衣物或将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夏天闷热难耐,可将孩子置于冷气房中(维持房间温度于26℃左右)或以电扇绕转着吹,使体温慢慢地下降,孩子也会感觉舒适些。小孩子有时候体温偏高只是由于穿着过多引起,如果孩子四肢及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表示需要散热,可以少穿点衣物。

 

误区三:不能洗澡,只能冷水擦身

洗温水澡不但可助清洁皮肤、避免汗腺阻塞,还有助于身体散热;如果孩子症状表现为四肢冰凉,出不来汗,那么冷水擦身会使皮肤和毛孔更加处于封闭状态,不但散不了热,还会使体温继续升高。

正确做法:

如果孩子体温在38.5℃以下,可洗温水澡,接触温水使皮肤的血管扩张将体气散出,另外水气由体表蒸发时,也会吸收体热。如果体温在38.5℃以上,甚至伴有寒颤、肢体发凉等,则不宜洗澡,可用温水擦身。无论用温水洗浴或擦身,都要注意避风,随后迅速擦干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四:马上吃退烧药

低烧时(37-38.5℃)使用药物来退烧,会使体内的细菌暂时变成假死状态,并使他们产生抗药性,一旦死灰复燃,往往更难治疗。

正确做法:

一般体温在38.5℃以下,建议以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在物理降温的同时考虑吃退烧药。八个月以上大的宝宝体温超过38℃时,可以按照说明书使用退烧药或退烧栓剂。父母最好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百服宁、泰诺林等)、布洛芬(美林等)这两款儿科医生使用最广、临床安全性较高的药物。若服用退烧药后体温还是没明显下降,不要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立即更换其他退烧药,应间隔4-6个小时后再服一次退烧药。

 

误区五:感冒发烧输液会好得快

其实输液后觉得精神变好,并不是因为病好了,而是因为输液时大量的生理盐水进入体内,补充了水分。所以喝淡盐水与输生理盐水的效果是一样的。

正确做法:

治疗感冒,口服药并不比输液效果差,而且副作用小。不过感冒的种类有很多,而且容易引发其他病症,建议根据医嘱服药。只有当孩子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者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静脉输液退热才是不得已的选择。

另外,不要觉得喝水是医生一个敷衍的答案。发烧时,人体水分大量丢失容易造成脱水。多喝水可以帮助发汗,并防脱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可使体温下降及补充人体的失水。当体温超过38.5℃或者反复用药后体温持续升高或者伴有惊厥、呕吐、腹泻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