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炎症性肠病“黏”上年轻人
媒体报道
阅读:

南方农村报讯 (记者江玲 通讯员简文杨 戴希安)年纪轻轻,却经常腹泻、呕吐,体重减轻,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得不到改善,很有可能是患上了炎症性肠病(IBD)。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为加强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特别举办了“常在心”教育活动。

提到胃肠疾病,很多人会归之于饮食不洁/节,但炎症性肠病却没那么简单。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复杂、病程长、善变等特点。克罗恩病可影响到消化道从口腔到肛门的各个部位,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而且病变肠道和健康肠道可交替存在,高发年龄段为15-35岁,而且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发病率越高;而溃疡性结肠炎则常局限于结肠段,病变肠段之间没有正常的肠组织。

亚洲炎症性肠病与结肠炎组织主席、中山六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胡品津教授表示,IBD是终身的致残性疾病,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会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正处于生长期的年轻患者。

然而,目前IBD几乎没有办法预防,治疗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不同的患者对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反应,同一个患者对同一药物在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反应,病情可能随时都在变化。”胡品津指出,面对如此“善变”的IBD,患者往往需要反复接受内、外科治疗和长期随访,同时还要改变日常生活中的生活习惯,“最好是建立安全、及时、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给患者提供长期的随访和专业指引。”

目前,在胡品津的倡议和指导下,中山六院已组建起内科、外科、内镜、放射、病理、护理等多学科专业人才组成的IBD诊疗团队,形成IBD特色诊疗中心,也举办了多种途径的宣教活动,其中,“常在心”IBD教育活动已聚集起一批病友,帮助患者增强抵抗疾病的信心。

链 接 IBD患者怎么吃?

目前,炎症性肠病已是非常普遍,患者应遵从疾病的特点,注意饮食管理。一般来说,克罗恩病患者常会伴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比如脓肿形成、狭窄。建议狭窄的患者要有营养素和普通饮食各占一半的饮食原则,并且要限制摄入纤维素的食物,如坚果、玉米以及一些蔬菜等,以低纤维、少渣饮食为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如病变范围较小,症状表现不严重,可不做过多限制,但症状活动期不宜进食过多粗纤维食物。

此外,由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消化吸收面积已经减少,为了使摄入的食物、肉类或菜类更好吸收,食物必须煮透、煮烂,烹调要简单化,少用或不用无营养价值的调味品,不添加糖,尤其是精加工的糖。炒菜类大都不适合炎症性肠病患者。

为减轻或避免患者因为进食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可以在进食次数、时间、速度等方面采取一些变通,如少食多餐,每次用餐的时间适当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