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简文杨
1月1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抵达以色列进行访问。而日本《邮政周刊》在此时曝出安倍更换主治医生、恐患大肠癌的消息。据该媒体报道,在去年12月的大选前,长年患有溃疡性大肠炎的安倍突然更换“御医”,将专长治疗肠炎的主治医生日比纪文换成肿瘤专家高石官均。
《邮政周刊》分析称,安倍这个举动意味着安倍的大肠炎或已经转为癌症。同时,有自民党人士称安倍晋三近来的身体状况看起来很不好,时常出现疲累的神情。
日本《邮政周刊》此次爆料让人联想到在神户制钢所做白领的时候安倍就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起,肠道病史近30年的安倍难道就此患上结直肠癌,也就是俗称的大肠癌?
对此猜测,著名胃肠外科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兰平教授表示,“可能性极大,因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尤其是全结肠炎其发生大肠癌的机会比正常人高上数倍,往往在发生慢性溃疡性大肠炎10年后开始癌变。”
大肠癌在亚洲的比例近年激增
大肠癌的发病率欧美国家一直比亚洲高,但是近几十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在亚洲连年增长,甚至一线大城市与欧美持平。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日本癌症患者中大肠癌比例最高,达13.5%,胃癌、大肠癌、肝癌、肺癌以及乳房癌5大癌症的比例超了半数,达51.7%。
2013年广州市疾控中心发布的广州肿瘤疾病谱中,每10万广州人就有7人罹患大肠癌的数据更是依然历历在目。
除了环境因素外,个人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的“西化”更是难辞其咎。“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不少人吃的越来越好,越来越精细,反倒让结直肠出了问题。”兰平教授指出,大肠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富贵病,有研究发现,高脂肪食谱和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发病原因,高脂肪饮食,特别是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促进胆固醇代谢物及次级胆酸的生成,有致癌作用,食物纤维不足或增加致癌物质和大肠粘膜接触的机会。”
安倍有三十多年的溃疡性大肠炎病史
日本首相安倍之所以被外界怀疑患了大肠癌,与其三十年多年的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史有关。
有关报道称,2007年,安倍就是因大肠炎突然宣布辞职。当时,他的主治医生日比纪文解释他的病情时称,“安倍身体十分虚弱,一个月前开始肚子痛,食欲不振,体重掉了5公斤,几周前又患上病毒性急性肠炎,令他身体更虚弱,他睡得不好,甚至需要处方安眠药。”当时,日本政界就曾传出仓促辞职的安倍患癌的传闻。
2012年,安倍再次担任首相,他身体欠佳的传闻仍不断传出。有媒体曝出,安倍外出站台助选时,工作人员要先行确定途中厕所的位置,因为首相使用厕所的频率越来越高。
广东地区比较权威的几位肠癌诊治专家包括兰平,都曾向记者说过,多年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有着比正常人更多的机会发生大肠癌。
早发现,Ⅰ期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90%—95%
从安倍所更换的医疗专家来看,安倍的大肠癌情况理论上应该属于早期癌,兰平认为。而目前Ⅰ期肠癌5年生存率在90%—95%。
兰平强调,想要早期发现,定期体检必不可少,对于普通人来说,只需要40岁后每年查次大便,做粪便潜血试验,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就能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大肠癌。“而对于有大肠癌高危因素者,如像安倍一样有多年的肠道病史,或是有家族史、大肠腺瘤病人等,每年结肠镜检查则是必不可少的。”
他提醒,六类人是大肠癌的高发患者,大肠癌高发区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如便血、黏液便及腹痛者;有大肠癌病史者;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如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血吸虫病患者;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直系亲属;有盆腔放疗史者。
健康忠告:
远离大肠癌改进饮食习惯很重要
大肠癌早期病变限于黏膜,可无症状或仅有排便习惯改变。但中晚期, 会有下列症状:
1.腹胀、腹痛。原因是由于肠道功能紊乱,或者肠道梗阻而致。部位多集中在中下腹部,多为隐痛或胀痛,还有渐渐加重的趋势。
2.便血。因病变距肛门较近,血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且往往是血便分离。只在出血量较多时,才可见大便呈棕红色、果酱样。右半结肠癌病人中有这种,肉眼可见的便血者占36。5%。这也属于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表现。
3.贫血。当长期慢性失血,超过机体造血的代偿功能时,病人即可出现贫血这种,大肠癌的早期症状。肿瘤阻塞,当肿瘤长至相当体积,或浸润肠壁肌层时,可引起肠管狭窄,肠腔变小,肠内容通过受阻。
4.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直肠癌患者大便次数可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甚至根本没有粪便,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当大肠肿瘤相对较大且有糜烂、溃疡或感染时,才可能发生大便习惯、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如果癌肿突出向直肠腔内生长,导致肠腔相对狭窄,则排出的大便往往变细、变形,可呈扁形,有时变形的大便上附着一些血丝。
在生活方面如何远离大肠癌,兰平认为改进饮食习惯尤为重要。合理安排每日饮食,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不宜过细过精。改变以肉类及高蛋白食物为主食的习惯。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别是要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