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无关) Gettyimages供图
近日,一篇题为《临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的文章在网上热传,该文揭秘了人们临终时的生理状态,指出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而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提醒病人家属,珍惜临终前和病人的相处,别让亲人接受无谓的有创治疗。
当病情积重难返,生命仅剩下几个月时,该如何告别人世?有人与病魔抗争到底,治疗到最后一刻。然而,插管上呼吸机、心肺复苏等抢救手段在延长生命的同时,也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
近年来,在北上广的癌症患者和医生群体中,“缓和医疗”一词正在被人们频繁提及。“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相似,其支持者主张,既然死亡已不可逆转,那么不如放弃积极治疗手段,转而利用药物镇痛、心理抚慰等综合方法,缓解病人的痛苦,让病人得以享受最后的自由时光,从容不迫地与家人告别,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
文/广州日报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黄金娟、简文杨
病人故事:
他们放弃治疗 愿安宁地走向死亡
“医生,我没有什么要求,只求你让我有一个月的时间,开心地吃喝,完成心愿。”时隔多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大外科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林锋教授依旧对一位晚期胃癌病人的请求记忆犹新。这位病人拒绝家人让他“再搏一次”的请求,担心手术后身体虚弱,只能躺在床上告别人生,希望能用其他“不激烈”的手段,让自己再潇洒一个月。
林锋指出,抱有这样想法的病人,往往会遭到家属的激烈反对。家属希望采用各种方法留住深爱着的亲人,哪怕只是多留一刻。记者获悉,虽然已被医生告知,病情治疗无望,进入临终阶段,有些家属依旧强烈要求医生对病人下猛药。也有经济困难的病人,家属在被迫放弃治疗的时刻痛哭流涕,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力,让亲人走得痛苦。
“实际上,临终病人在不接受治疗的情况下,可以过得安宁、平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综合科主任张蓓主任医师曾在澳大利亚目睹过“缓和医疗”的效果。病人是她的一位亲友,老人患乳腺癌晚期,发病时已出现肝、脑、骨转移,也就是俗称的“晚期中的晚期”。送到医院后,家人原本以为会像国内一样马上化疗,控制肿瘤进展。谁知,三位当地专家做出了“不予治疗、进入临终关怀”的诊断。尽管心情悲痛,家属还是尊重医生的专业判断,将老人接出医院。
病人的女儿工作繁忙,无法全天候照料老人,很快,社区义工上门陪伴老人,每天推她出门晒太阳,和她聊天。老人希望这辈子能去坐一回邮轮,看看大海。在家人和社工的支持下,去世前三个月,她实现了这个愿望。除了镇痛治疗,老人的确停止了“积极治疗”。她每天都积极地面对“可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肿瘤持续扩散,老人因疼痛无法进食,营养状况恶化,家属将她送入医院,但医院提供的也只是镇痛和打营养针。张蓓从澳大利亚回国不久,便收到了噩耗。老人的女儿告诉她“唯一安慰的是,妈妈走时安详,没有受太多苦。”
“缓和医疗”:
生命倒计时 放弃激烈治疗手段
“缓和医疗”有多种中文译名,有人称之为“安宁疗法”,在香港则被称为“纾缓医疗”。“‘缓和医疗’与‘临终关怀’的概念更为相近。”林锋教授指出,它是指对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癌症晚期病人、慢性病终末期病人,放弃使用激烈的治疗手段,也包括在临终时放弃插管、上呼吸机等积极抢救手段。
据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介绍,WHO对缓和医疗的原则是:维护生命,把濒死看做正常过程,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提供疼痛的缓解服务,提供支持系统以帮助家属处理丧事并进行抚慰,特别要考虑到躯体、精神心理、社会和灵魂的需求。
“缓和医疗”理念问世近半个世纪,在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缓和医疗已成为医生和患者的共识。“香港有专门提供‘善终服务’的专门医院灵实医院,多间大医院也设置了提供善终服务的病房。”庄一强说,亚洲做得最好的地区是我国台湾,缓和医疗被纳入了全民健保,医院设立了安宁病房和临终告别室。当医生判断末期病人生命只有六个月时,就会启动法律程序,病人可以提前立下医疗遗嘱,放弃呼吸机等有创抢救,进入“安宁疗护”阶段。病人可接受音乐治疗师、营养师、临床心理学家的指导,有宗教信仰者还可接受宗教人士的指导,完成宗教告别仪式。
在大陆地区,缓和医疗的支持者也在逐渐增多。陈毅之子陈晓鲁、罗瑞卿之女罗点点发起大陆第一个“不插管俱乐部”,建立“选择与尊严”网站,成立“生前预嘱”推广协会。“将来,当我走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也会选择让医生放弃抢救。”林锋说,对于癌症晚期、慢性病终末期的病人来说,当死亡已近在眼前,不适宜再采用激烈的治疗手段。“对饱受疾病折磨、身体虚弱的病人来说,做手术非常痛苦。”林锋解释说,最后的抢救更没有意义,徒增病人痛苦,倒不如让病人尽量在家属的陪伴下,安静和有尊严地离去,这是对生命的真正关怀。
另一种现实的考虑,则建立在经济和医疗资源层面上,缓和医疗的花费要比所谓的“积极医疗”要低。“国内外有过统计,一个人一生的卫生支出,有近八成花费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林锋指出, ICU病房是烧钱之地,会给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将紧缺的医疗资源用于抢救临终病人,也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
国内情况:
仅少数医院设置临终病区
“我们非常纠结,不知道老人该去哪儿接受临终关怀。”市民曹先生的父亲患肺癌晚期,预期寿命只有三个月。由于家里不具备条件,曹先生只能考虑让父亲“到外面住”。去肿瘤医院,床位难寻,到社区医院走完余生,又担心镇痛药物治疗跟不上。去老人院的话,老人院表示为难,没有能力接受“临终阶段需要接受医疗抢救的病人”。
庄一强指出,在我国内地,“缓和医疗”的推广,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仅大连市中心医院等少数几家医院设立了临终关怀病房。在肿瘤病人扎堆的专科医院和大医院,由于床位非常紧张,很少有医院设立专门的临终关怀病房。有的医院让设有床位的中医科变相承担了“临终关怀”的职责。有的设置了心理纾缓小组对病人提供心理辅导,但人手有限,受益面太小。
“开展临终关怀业务是不赚钱的,院长们的思路要转变。”庄一强呼吁能有更多医院考虑到病人的临终关怀需求,设置安宁病区,“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去,这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重新认知。”
医生建议:
临终关怀亲属做好四件事
“从医疗上说,接受临终关怀的癌症病人必须得到镇痛治疗和营养支持,以减少癌痛,改善营养状况。”张蓓建议,病人不一定要去大医院,可以选择距离家近、设有肿瘤科的综合医院,接受基本的医疗支持,同时便于亲人探视。
与亲人多待一会儿,听听儿女的声音,握紧亲人温暖的双手,对临终病人来说,效果堪比镇痛药。然而,亲人在陪伴时不能只与病人“泪眼相望”。
医生建议,亲属要做好四件事。
1.专心倾听。听他们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2.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遗憾。例如推着他们到公园去感受自然之美,去见最思念的亲人和久别的朋友,一同欣赏病人最喜欢的音乐。
3.帮助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可以读读以前的日记和情书,看家庭录像和相片。
4.妥当地安排好与亲友的告别和后事的处理。追悼会上选用什么照片,对墓地有何要求,还有什么心愿要交代家人去做等等。如果当面提及这些问题令家属难以启齿,也可以让其他亲友或者病人信任的医护人员在一旁帮忙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