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预热,“未来医院”建设开始全面提速。1月5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宣布与东软集团(600718,股吧)、支付宝钱包达成合作,正式加入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并在移动就诊服务基础上,首次开通缴住院金功能。至此,“未来医院”在全国的覆盖数达到了37家。预计在2015年,中国卫生医疗服务将迈入“未来医院”时代。(1月6日《信息时报》)
从名称上看,“未来医院”立足的是未来,体现出一种前瞻性眼光,也的确是未来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在医疗领域的具体运用。但这个名称有一个缺点,因为“未来永远不会到来”,而实际上,各种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已广泛运用于医疗,是一种触手可及的改变,“未来医院”已经进入现实,怎么还要立足于“未来”?
笔者之所以在名称上较真,是因为这种技术运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医院,会有不同的名称。有称其为“未来医院”,也有称其为网络医院、移动医院、掌上医院等。比如去年3月,在深圳市举办的国际大数据论坛上,这种技术运用被称为“健康云”,而去年11月,在宁波举办的全国医疗学术研讨会上,有这种模式的医院被称为“云医院”。
名称都难统一,内容就会各异,步调更难一致。“未来医院”怎么经营,技术如何发展,硬件如何建设,软件如何开发,不会跟“云医院”商量,只能各摸各的石头,各过各的河,搞不好还会互设门槛、相互排斥。这样的好处是,不同的思路和创新都得以展现。但同时,各自为政也存在隐患,不同系统如何兼容,不同的做法如何规范等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在这方面,我们有较为深刻的教训。几年前,各地医院都先后推出了诊疗卡,这种卡记录着病人的诊疗信息,不同的医生,刷卡就知道病人的具体情况,用起来很方便,可谓“一卡通”。然而,当前的问题是,各医院开发诊疗卡时,没有考虑到兼容问题,导致甲医院的卡到了乙医院就读不出数据。这是一种资源浪费,也阻碍了医疗信息的共享与技术的融合。如今,一些城市推倒重来,建立全市医院的“一卡通”,正是对过去的纠错。
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将对医疗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然而,技术上的单兵突进,互不协作的各攻山头,无法真正迎来医疗信息技术运用的一片繁荣。“未来医院”也好,“云医院”也罢,抑或是其他什么医院,要想立足现实、决胜未来,就应该尝试在名称、内容、操作程序等方面做好兼容、搞好协作,不要等到路已走得太远,才发现你的“云端”无法寄托我的“未来”,到那时再走回头路,或者强拉硬拽搞融合,将会发出“悔不当初”的感慨。罗志华 (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