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芳 通讯员 简文杨
主讲嘉宾: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任东林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邓艳红副教授
“担心有胃肠问题的,请举手!”、“担心胃肠肿瘤的,也请举手!”。11月23日,汇聚名家、文化与养生的高端讲座“中山讲堂”健康讲座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开讲,两个即时“胃调查”让许多听众齐刷刷举起了手。
民以食为天,事实上,人们看病也最喜欢问医生:饮食要注意什么?而与饮食息息相关的人体器官,无疑就是胃肠道。本次主讲嘉宾,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任东林教授以“胃肠道,生命之道”为主题,肿瘤内科主任邓艳红副教授则为观众讲解“懂得癌症——如何远离它”,他们用详实的数据、鲜活的实例、精辟的点评,为到场的近200位观众揭开了胃肠道肿瘤的神秘面纱。
任东林:
顺应自然规律,守住胃肠道健康
帅哥教授、中西医结合专业出身的任东林,在讲座中特别强调“天人合一”,遵循自然规律养护胃肠道健康。他给大家讲解了何为先天之本,何为后天之本,语言诙谐幽默之余又令人深思。他指出自然的才是最好的,人应该进食时令性食物。预防胃肠道肿瘤,他建议大家要养成正确的饮食方式,重视“排”(排便放屁)的重要性,以及40岁以上有必要每年做一次肠镜。
1问:“胃酸多是胃癌的先兆吗?胃酸的食疗请指教一下?还有长期服用铝碳酸镁片会结石吗?会影响脑神经吗?”首位发问听众洪阿姨一下问了3个问题。
任东林答:胃酸多与饮食、胃动力、情绪等都有关系,但它肯定不是胃癌的先兆。引发胃癌的明确因素有:一是经久不愈的胃溃疡,二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有遗传因素。对于胃酸多的人,建议少吃太甜的食物、淀粉类食物。而长期服用铝碳酸镁片是安全的,它是粘膜保护剂,保护过多胃酸对粘膜的刺激,药物里的铝、碳元素基本不会被人体吸收,所以不必担心。
2问:“大便带血,大便时肛门胀痛,会不会是肠癌?”来自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叔。
任东林答:大便带有很多重要的信息,排便后要回头看看大便,包括形状、颜色等。大便带血或便血,实际上是很多胃肠道疾病的共同表现。所以需要做鉴别诊断,要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看。
3问:“经常肚子胀气是什么原因,没吃东西也这样?”一位红衫大妈问。
任东林答:从你的描述看,腹胀可能是胃肠道胀气,首先考虑消化功能不好,尤其是年龄增大了以后,消化酶减少,使得对食物的消化不完全。西医治疗,可适当服用促胃动力和助消化的药物,中医则可用莱菔子、淮山、薏米等都可以。
4问:“我患有慢性胃炎,又有幽门螺杆菌,导致整晚失眠。有时上腹能摸到一块鸡蛋大的肿物,有时有点痛,而且吃饭后容易打嗝,会是什么问题?”主持人拿着一张长长的纸条念出一位听众的问题。
任东林答: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是一对孪生姐妹,关键是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的用药,规范自己的生活行为,慢性胃炎是可以治好的。建议上医院就诊。
5问:“吃完就拉,有问题吗?”又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
任东林答:没有问题。尊重人的自然行为,其实吃完后排便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反射。我们排便有两个反射:一个是直立反射,晚上睡觉第二天晨起后就会有便意;另一个是胃结肠反射,吃完后胃容量增加了,人体为了保持正常的腹压所以要把多余的东西排出来。
邓艳红:
致癌五因素,早发现靠防癌体检
美女教授邓艳红则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剖析了癌症从无到有的历程,详细介绍了致癌五大因素如生活习惯、环境因素、感染、遗传、心理因素。她指出,大部分的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甚至标记物也无异常,只有正确的进行防癌体检,方可逮住肿瘤这个破坏分子。最后她给出防癌建议:从生活做起,“少吃肉类尤其是红肉,每天吃半斤蔬菜半斤水果,每周中度锻炼大于3次。”
1问:有肿瘤之后,医生建议多吃碱性食物,碱性食物有哪些,每天吃多少?PH值在7.35-7.45时,肿瘤是否就可以控制住,癌细胞不扩散?
邓艳红答:肿瘤的发生与酸性体质是否有关系尚无科学权威的解释。肿瘤发生以后,区域环境是呈酸性的,但并不能影响到全身的酸碱度变化。
2问:“每天大便量少、稀烂,是什么病变?”广州市民高伯问。
邓艳红答:到医院做常规大便检查,医生觉得有必要会建议做肠镜检查。建议40岁以上的人,常规体检要加做肠镜项目。第一年肠镜没有问题,可以3-5年再做第二次。
3问:“我三年前做过胃镜割了息肉,听人家说息肉切了又会长,有没有这种可能?”一位婆婆抢到发问权。
邓艳红答:胃息肉切了有可能在其他位置复发。所以,息肉患者术后要定期检查。
4问:“每天大便2-3次,都不成形,但肛门干净,是不是直肠炎?”这又是一位自下诊病结论的听众。
邓艳红答:一天大便2-3次是正常的。大便不成形要看具体性状,如果是糊状或水状就要警惕,尽早上医院检查。如果大便只是稍微软一点,那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