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排便后请你回头看”
媒体报道
阅读:

主讲人:   中山六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任东林教授

主讲人:  中山六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

阿婆拿着笔记本全神贯注听讲。

年轻人踊跃举手提问。

讲座现场火爆,讲台前和过道里都坐满了听众。

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走进中山六院举行便秘防治专场

专家:粪便是身体健康的指标 约19%的人饱受便秘之苦

文/记者任珊珊、翁淑贤 通讯员简文杨 图/记者邵权达

便秘有“不能说的秘密”之称,其危害常被人们低估。约有19%的人饱受其苦,便秘造成的腹腔压力升高可令血压飙升,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心梗、脑梗,并导致肠道扭转坏死,严重者可致命。昨天上午,广州日报 “名医大讲堂”携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举办主题为“解‘秘’有道——小心便秘陷阱”的公益讲座。中山六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任东林教授和该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指出,粪便是身体健康的指标,排便后最好回头看,了解大便情况。

七旬婆婆:骑车转三趟地铁赶来

昨日,医院为每名观众准备了一份“健康礼袋”,里面除了小礼品,还贴心地放着纸和笔,方便观众做记录。

通道里席地而坐听讲

由于医院学术厅仅有260个座位,现场异常火爆。有观众提前一天前来踩点,9时30分举行的活动,早上6时多便有人在会场门外排队,还有人自带折叠式板凳入场。老人们在讲台前和通道里席地而坐,来得晚的年轻人只好站在后门听讲,会场里寸步难行。

上班族吁周末办讲座

因逢工作日,不少老年听众替难以请假的子女听讲。冼阿姨一家五口人,四个患有便秘,受子女委托,她带了手机和相机前来拍摄讲座内容,因为担心拍摄技术不过硬,儿子还对她进行了“特训”。

40岁的罗女士带着母亲和放暑假的儿子一起来听讲。她说,自从生完孩子,自己便时常遭遇便秘问题。不过,比她症状更严重的是妹妹,一周才排便一次。由于请不下假来,妹妹只好委托罗女士和母亲来做“人肉录音机”。“希望‘名医大讲堂’能安排在周末举行,这样上班族也能来听权威专家介绍防病知识。”罗女士说,中青年人同样需要了解保健资讯。

婆婆不到5时起床赶来

“为了听今天的大讲堂,我早上5点钟不到就起床了。”70多岁的范婆婆家住人和镇,虽然只是偶尔便秘,但本报办的“名医大讲堂”,只要她有空、找得到地方,都想来捧场,就是为了学多点靠谱的医学知识,“对自己对家人都好!”范婆婆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行动比一般人不便,她先骑单车到人和地铁口,寄存好车,赶上了早上首班地铁,中间又转了三趟,花了将近一个半小时,虽然有点累,但能成为第一批进入讲座现场的“学员”,又抢到了第一排的好位置,她还是很高兴。离讲座开始还有一个半小时,范婆婆一早就拿出笔和本子来,安顿好之后,跟隔壁素不相识的“学友”交流每次听讲座的心得,见到记者又打听广州日报健康周、每日保健相关内容的出街时间并一一记好。

六旬阿姨:“便秘比生仔还辛苦”

便秘到底有多难受?多位观众现身说法。“吃得进拉不出,那种难受劲真是要命!”65岁的张姨是一位顽固性便秘患者。这位土生土长的“老广”小时候有段时间曾到顺德乡下生活。“当时附近的茅坑又脏又臭,每次上厕所都很难受,要走好远才能找到干净一点的厕所。所以,我每次能忍就使劲忍着。”张姨说,没想到一忍便忍出便秘来。即使后来环境改善了,便秘的老毛病一直“如影随形”。

张姨最难受的一次便秘是在年轻时生完头胎之后。顺产后她的身体恢复得不错,吃进去的东西不少,但却一直迟迟未排便。憋了10天,越想越不对劲,才到医院灌肠。“肥皂水打进去,使尽全身的力气拉,但像石头一样的硬便还是很难排出来,痛得喊救命,真是比生仔还辛苦!”

35岁之后,张姨患过浅表性萎缩性胃炎,又得过十二指肠溃疡,饭量一直不大。为了缓解便秘,她也开始注重保健,每天尽量早睡早起,如今晚上不到10时就上床,早晨5时多起床后会空腹喝两杯凉白开,吃完早餐后出门做运动。为了防便秘,她甚至晚上都戒了肉和饭,只吃半斤菜或是一两根香蕉。长年的坚持,使她的血糖、血脂和血压健康状况都保持良好,“但便秘就是断不了根!”一看到本报“名医大讲堂”的预告,张姨早早赶来医院排队,幸运地 “霸”到了左侧第一排的“靓位”。

特别提醒

本场讲座的精彩内容将在本周日出版的广州日报“健康周”刊登,广州日报保健版微信公众号“广州日报健康管家”(微信号gzrbjkgj)也将提前发布。大洋网健康频道(http://life.dayoo.com/health/)也将在本周内发布讲座视频,敬请关注。

“最幽默讲者”登台

观众三分钟笑一次

本场讲座的主讲人——中山六院副院长、中西医结合肛肠外科学科带头人任东林教授堪称大讲堂问世以来最幽默的讲者。他妙语连珠,故事、段子信手拈来,令枯燥的科普变得生动活泼。全场观众几乎每三分钟便大笑一次。

有些人出外旅游尤其是到海外短途旅行时会遭遇排便困难,往往越着急越难排,留下心理阴影。对这种情况,任东林安慰患者别太紧张,称“这是爱国的表现嘛,留着‘便便’回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粪便是人体健康的信号。我们主张,每次排完便,都要回头看,了解大便情况。”任东林指出,除了先天性肠道畸形等病理因素外,便秘的出现也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和排便规律有直接关系。有些人上厕所时爱看报纸、刷手机,分散了注意力,造成“久蹲便难出”,诱发便秘。他主张,上厕所时要“全心全意想着排便”。如果连续多日拉不出,且大便量太少、质地太硬,应向便秘门诊求助。

我国居民膳食纤维素

摄入量不到标准一半

“多数便秘患者存在膳食纤维素摄入不足的问题。”任东林指出,据世卫组织的建议,人均摄入膳食纤维量不低于27克;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颁布的膳食纤维每日适宜摄入量有30.2克。而实际上,我国城市人口人均摄入纤维量为11.6克,农村人口人均摄入量为14.1克,还不到推荐摄入量的一半。

中山六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提醒,街坊要注意饮食多样化、不偏食,多吃新鲜蔬果,每天纤维素的摄入量最好保持在 25~35克,相当于一斤菜心、一碗燕麦加上一个苹果的量。建议每天每个成年人水摄入量在1.5~2.0升左右。一般早晨起床和餐后两个小时内,结肠活动活跃处于最佳状态,每天可尽量在上述时段培养规律的排便习惯。

有些人一遇到排便困难便去灌肠。“不能天天灌肠,无论是用温水灌,还是用开塞露,都可能损伤肠道粘膜,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她表示,便秘要找到病根,而不能“治标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