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在中医看来,这表示了身体经络的通畅,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温,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
然而当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机体调节能力出问题时,会出现异常的出汗过多,有人于是通过一些止汗产品来帮助缓解尴尬。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科主任陈志和指出,市面上的止汗产品主要是通过产品中所含化合物使汗腺导管堵塞,分泌细胞萎缩,可以起到一定的止汗效用,但是长期使用这类止汗产品人为地抑制出汗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多汗患者要避免精神紧张
在正常生活环境和条件下,患者局部或全身皮肤异常多汗称为多汗症,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交感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加强了汗腺的兴奋性而产生的多汗。
多汗症要注意区分为局部性多汗与泛发性多汗。局部性多汗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往往有家族史,一般在25岁以后就会自然减轻;而泛发性多汗主要是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这些患者需要到医院就诊,治疗原发病。陈志和补充道,多汗症也与精神因素有关。因此,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预防多汗症的法宝之一。
长期人为止汗不利健康
市面上的止汗产品主要成分是铝盐,透过铝盐中铝分子的涂抹,可堵住人体汗管出口,局部多汗者可以通过使用止汗产品而达到减少流汗的目的。陈志和表示,医学上常用的外用止汗剂有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2%~4%甲醛溶液等,主要用于手足等部位多汗症的治疗。局部多汗者可外用20%的氯化铝的乙醇溶液得到止汗的效果,而有专家指出,从长期来说,过度使用止汗产品人为地抑制出汗,则会因为汗腺导管堵塞,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脂膜对皮肤的保护作用缺乏,排泄物对皮肤持续刺激而导致人体出现汗斑、红疹、瘙痒等症状,或引发毛囊感染。如果使用含甲醛、鞣酸、香精、添加剂等止汗产品,可能导致敏感体质人群诱发不同程度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接触性皮炎等。如果长期使用,因化合物在皮肤内积聚或系统吸收,可能会引起中毒现象发生,甚则有致癌风险。在气温很高或运动时,如果全身大面积涂抹止汗产品强行止汗,势必引起体温过高,更容易中暑,严重时可能出现热休克。
因此,适当地出汗可以调节人体的体温,还可以通过汗液的角质柔化作用,保持皮肤柔软、光滑、湿润,并形成脂膜保护皮肤免受损伤,同时也可使体内尿素、乳酸等代谢废物的排出,参与新陈代谢的过程。
正确使用止汗产品
市面上各类止汗产品层出不穷,怎样挑选适合自己的止汗产品呢?
首先,在选用止汗产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具有合格批号,且标识全成分的产品。在正式使用前,应先在上臂内侧或耳后皮肤处小面积低浓试用,如有皮肤发红起疹或瘙痒灼热现象,即不应使用。这是因为一些止汗产品对皮肤是有刺激性的,尤其是其中添加的一些香料成分,可导致过敏反应。皮肤有损伤的部位不要使用。
有专家指出,止汗产品应局部使用,不宜大面积或全身使用,以免止汗太过及系统吸收引发中毒或过敏反应。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止汗方法代替使用止汗产品,如勤洗澡,讲卫生,保持环境凉爽,穿吸汗透气性好的衣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就可以度过一个清新的夏天。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实习生 韩泳诗通讯员 简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