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该“方便”时不“方便”,埋隐患
媒体报道
阅读:

信息时报讯(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简文杨 谌黄威) 对于上年纪的老人家来说,便秘几乎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生活经历。这种难以启齿的疾病现在也盯上了年轻人。记者昨日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获悉,在我国自然人群中,便秘发生率达6%,而在发病高峰人群中,除了60岁以上人群,30~40岁的中壮年也是高发群体,这些年轻患者往往是不重视排便甚至压抑“便意”而致病。

超两成60岁以上者患慢性便秘

“便秘有两个高发年龄段,一个是30~40岁的中青年群体,另一个则是60岁以上人群”,中山六院副院长任东林介绍,年轻人出现便秘主要是工作压力大,久坐少活动。而老年人除了活动减少外,组织器官功能趋弱,食量下降导致食物残渣减少,从而出现便秘。据其介绍,在普通人群中,每100人就有6个人被便秘所困扰,而60岁以上人群慢性便秘的发生率达到了22%。

“年轻人便秘可以自我调节,但老年人有时身不由己”,任东林举例,自己接诊过的便秘时间最长的老人竟有3个月不排便,“儿女经常会关心父母(吃)进去的问题,却很少关注(排)出去的问题,而老人家平时也羞于提这方面问题,选择默默忍耐”。任东林提醒,便秘虽是小事,但除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有时甚至会夺命,“老人家在冬季的死亡率会增高,除了与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等因素有关,如果特别用力地排便,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再加上在厕所里待久了容易着凉,心梗、中风等疾病的发生几率会增高”。

中山六院消化内科医学部首席专家胡品津介绍,年轻的便秘人群中女孩更常见,“很多女白领想控制自己的大便时间,根据自己安排的时间上洗手间,等到真的去洗手间时,便意又过去了,长久就导致便秘发生”。

排便药需交替使用避免成瘾

老人家发生便秘后喜欢自行到药店买药,任东林提醒,尝试一些非处方药也未尝不可,但一定要在药师指导下交替使用。据介绍,促排便药有不同的分型:一是渗透型泻药,借助于渗透效应阻止肠道吸收水分而使粪便稀软;二是增容积型泻药,可通过增加大便体积促使其排出;三是润滑型泻药,通过缓解大便干结从而达到目的,像杏仁、芝麻等都有润滑补气的作用;最后一种则是刺激型泻药,通过刺激肠蠕动达到目的,如中药的大黄就是典型代表。

任东林表示,“排便药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很容易形成依赖性和成瘾性”,比如他曾接诊过的一名患者,吃了二三十片泻药都没有效果,反而对胃肠造成损害。

健康小贴士

如何界定便秘?

如果一周内排便次数少于2~3次,大便干、硬,且排出困难,或者排便时间超过半个小时,费时还费力,就可以归入便秘的范畴。

如何预防便秘?

便秘是种常见疾病,平时应注意饮食,保证日均饮水量2升以上,多吃蔬菜水果,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过度紧张、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