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慢阻肺治疗,不能“见好就收”
媒体报道
阅读:

 

 

受访专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临床部副主任 张挪富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 陈正贤教授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夏季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是最好过的季节,许多患者的病情都会相对好转、稳定,于是有些人便自己把药停了。“如果慢阻肺患者在治疗中‘见好就收’,随意停药,极可能造成病情恶化,如肺功能急剧下降、症状发作和出现急性加重等,最终危及生命。”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临床部副主任张挪富教授指出,对于慢阻肺这一“沉默杀手”,应坚持长期治疗,杜绝“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治疗。

“见好就收”让患者生活更糟糕

慢阻肺是一种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逐渐下降的慢性肺部疾病。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肺功能逐渐下降,出现咳嗽、咳痰、活动后呼吸困难、喘憋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调查数据显示:60%的慢阻肺患者日常活动面临困难,从事家务的能力被削弱;75%的患者爬楼费力;45%的患者无法工作;50%的患者睡眠不佳;91.6%的患者认为他们的社交活动受到限制,还有患者出现恐惧、焦虑、孤立和抑郁等心理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慢阻肺将成为世界第三大死因、第五大致残原因。目前,我国约有4300万名患者,每年死亡人数高达128万。如此庞大的患者人群,若不坚持治疗、控制病情,将给患者、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据介绍,慢阻肺的病程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在急性加重期,多数患者由于出现症状急剧恶化而会积极治疗。然而,当病情进入症状轻微的稳定期后,不少患者就开始放松警惕,治疗时断时续。

对此,张挪富提醒:“慢阻肺患者即使进入稳定期,其疾病仍在缓慢进展,肺功能仍会继续下降,一旦见好就收,不仅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治疗效果,反而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出现急性加重。”同时,病人因急性加重而导致计划外的门诊、急诊就医以及住院,是慢阻肺相关费用增加的主要原因。急性加重期间产生的相关费用占到了一般患者整体治疗费用的40%-70%,这将大大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多种因素致患者治疗难坚持

为什么慢阻肺患者不能坚持治疗呢?张挪富指出,主要原因是许多患者并不知道慢阻肺病情恶化会导致急性加重乃至死亡;也有患者认为,即使坚持治疗也只能改善症状,并不能断根,因此自暴自弃;还有患者因担心长期用药会对身体有副作用,从而自行停药,也有病人因发现某些吸入治疗含有激素而停药。

许多患者在未能清楚地了解自身疾病状况的情况下,容易掉以轻心。肺功能检测作为评估慢阻肺病情的金标准,在我国的知晓率和普及率还不高,一旦患者觉得自己的呼吸困难症状得到缓解,便认为已达到疗效,而并未到医院通过肺功能检测来掌握病情;还有些患者嫌定期去检测肺功能太麻烦,仅凭主观感受,自行中断了治疗。

另外,患者能否方便地使用药物也是影响其坚持长期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思力华能倍乐上市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正贤教授指出,吸入治疗是目前慢阻肺治疗的理想方案。然而,慢阻肺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群,传统吸入装置对他们来说不够便利,使得大部分药物流失或沉积在口咽部,导致肺部沉积率较低。

快速走6分钟自测肺功能

针对慢阻肺患者难以坚持治疗的困境,张挪富强调,首先是要增强患者打“持久战”的治疗意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指出,稳定期慢阻肺的治疗目标是减少症状和降低风险。对患者而言,坚持长期、持续的药物治疗不仅有助于缓解症状、改善健康状况和运动耐量,更能有效降低急性加重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并降低死亡率。除了提高治疗意识以外,选用更高效、安全、方便的给药方式,也有利于帮助患者坚持治疗。

另外,针对肺功能检测尚未普及的现状,陈正贤介绍,患者可用国际上通用的6分钟步行试验来了解自己的心肺功能:患者在平地尽可能快速走动6分钟,测量步行距离。这种简便的自我检测,是肺功能检测的有益补充,可以让稳定期患者随时掌握病情。同时,步行也有利于患者的肺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