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8日电(记者陈芳)继低价药取消最高限价后,国家卫计委近日又出台了《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引导医生尽量用价廉质优的药品。一些人仍然困惑:到底什么是“价廉质优”的药品呢?医学专家表示,选好药,单价与治疗时间,一个都不能少,要算的是恢复健康的总成本。
“价廉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值概念。什么药能越快治好病,什么药就是越省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呼吸科主任陈正贤解释说,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价廉应当是恢复健康的总成本。如果80元的药用了十天还没有效果,或者需要使用两三种80元的药才有效果,而100元的药一周就缓解症状了,那么看起来高单价的药物其实是价廉的。
专家认为,价廉的问题要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低价药都能让患者“看病便宜”。
如果使用某些质量没有保证的低价仿制药却发生不良反应,轻者延误病情,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陈正贤主张对于危重病患者,他们要用质量更好的药,更快康复。
广州军区总医院老年重症医学科主任郭振辉教授对此深有感触,“对于重症感染的病人来说,治疗是与时间在赛跑。如果延迟一个小时应用疗效确切的抗生素,会增加7.6%的死亡率。如果抗生素不好,那预后就更差了”。郭振辉强调,重症感染治疗时需要使用有效性更好、安全性更高的原研抗生素。
从研发的角度,市场上的药物可以简单分为原创新药和仿制药。理论上,真正的仿制药应该和原研药的质量没有差别。然而,由于制作工艺、原料等多种原因,仿制药与原研药的标准还是存在差异。比如国内某厂生产的环丙沙星,抗菌疗效甚至比国外名药好,但是它的副作用也不小;比如氨苄青霉素,皮疹发生率较高,即使青霉素“皮试”阴性也要高度警惕出现药物疹的可能性。
若要真正让老百姓受益于价廉质优的药物,也需要更多建立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同时,有关机构也要严控价格,把关药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