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爱·常在”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媒体专访活动在广州番禺星河湾酒店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医疗总监胡品津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钱家鸣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旻湖教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副院长吴开春教授应邀出席了此次专访。京广两地媒体与专家深度沟通,了解正确的炎症性肠病知识和科学的治疗方式。
炎症性肠病虽属于“罕见病”范畴,但胡品津教授在专访中特别指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都是呈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这是呈直线增长的趋势。”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至少有五百万炎性肠病患者。在中国,近10年间炎症性肠病总病例约35万,值得注意的是,患病人数却逐年增加,与前10年相比,近10年炎症性肠病总病例数增长约超过24倍,其中,克罗恩病患者数量增长甚至超过15倍,这些数字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公众应该及早了解并重视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疾病,都会影响消化系统,并且导致肠道组织发炎、溃疡且易出血。钱家鸣教授指出:“目前来说,炎症性肠病是病因还不是很清楚,影响因素可能包括遗传、食品过敏和环境的因素。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这两个病不太一样,但都是主要影响了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出现炎症、糜烂、溃疡和大出血,病症表现为肚子疼、腹泻、便血等。”
克罗恩病患者往往从身体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压力和痛苦,专家呼吁注意自己的肠胃健康,早期干预将有效缓解病情,有效治疗。“克罗恩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病,给患者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同时也给对患者的心理造成负担。此外,克罗恩病对患者家庭、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长期影响。”陈旻湖教授同时介绍说:“只要能早期诊断,给予恰当治疗,是可以控制的,因为它是慢性、良性、炎症性的疾病,所以对于疾病正确知晓、正确诊断、正确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谈到克罗恩病致残这个话题,吴开春教授解释道:“克罗恩病患者肠道反复的炎症、反复的切除,导致肠子就短了,肠道功能就会受影响,吸收、分泌、运动这些功能没有了,就会造成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丧失,所谓致残是这样的,就是肠道的功能有或多或少的减少,当然疾病还有可能出现其他的并发症。”
谈及克罗恩病的治疗时,几位专家指出目前克罗恩病的主要治疗目标是达到黏膜愈合。对此胡品津教授强调了早期干预治疗的重要意义和生物制剂治疗方式的优势:“黏膜愈合就是不但患者的症状要缓解,而且还要让肠道的活动性炎症消失。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治疗目标,病人将来的复发率也大大的减少,手术率也能够大大的减少。如果能够早期给予抗TNF-α生物制剂,很多患者就能够达到黏膜愈合的目标并且能够长期维持,这就会比没有达到黏膜愈合患者的治疗结果好很多。”
“爱·常在”炎症性肠病疾病日媒体专访活动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主办,旨在关注中国炎症性肠病患者群体,普及炎症性肠病的科学治疗方式,提升公众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认知度。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正确的引导,帮助更多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减轻疾病困扰,提高生活质量,早日重返健康生活。世界炎症性肠病日(World IBD Day)定为每年的5月19日,是在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炎症性肠病群体的节日,迄今已有来自四大洲36个国家的专业组织与患者组织在每年5月19日加入到这一天的全球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