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万蜜 通讯员 简文杨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上结直肠癌?一种叫D N A甲基化的状态是控制肿瘤恶性化的关键机制。近日,这篇研究报告发表在胃肠领域权威杂志《胃肠病学》(G astroenterology)。该文章的牵头人之一,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副研究员骆衍新博士解释说,以后临床有望通过检测D N A甲基化的状态,对结直肠癌进行早发现早治疗。
据介绍,该项研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美国华盛达大学FredH utchinson肿瘤中心等合作进行,历时3年,对140份左右的样本进行研究,有了以上发现。
骆衍新表示,目前广州市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已经达到十万分之34,十年间发病率上升了50%,排位也超过肝癌排在了恶性肿瘤第二位,成为广州市民癌症的第二号杀手。而且,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率不超过10%,因此,能发现结直肠癌的癌变机制非常有价值。
“目前了解到的结直肠癌的发展序列是,正常的结肠黏膜先长腺瘤,也就是息肉,再发展成腺癌,这个过程一般要经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骆衍新说,其实长了息肉的病人也不要惊慌,因为研究显示,只有10%左右的息肉最后会恶变成恶性肿瘤。
但是如何判断是哪10%会恶变呢?骆衍新说,这次他们团队检测了正常的结肠黏膜、腺瘤、腺癌三种组织状态下的D N A甲基化状态,结果发现,D N A甲基化是控制着腺瘤是否恶化的关键因素,高甲基化的腺瘤组织容易演变成恶性肿瘤,而低甲基化的腺瘤则基本保持着正常的生物学特征。D N A甲基化还控制着癌变之后的腺癌的生物学特征,“也就是说,得了结直肠癌后,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转移能力和复发等,都和D N A甲基化的异常程度有关。”
“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可以在病人还未真正恶化到癌症的这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时间对其进行干预,”骆衍新说,如果发现病人的D N A甲基化异常,那就可以提前预知其癌变的可能性很大,增加对其随访的频率,从而对结直肠癌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目前相关工作正在进行,骆衍新,希望未来两到三年可以推广到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