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40岁开始查肠道
媒体报道
阅读:

名医坐堂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消化内科主任 李初俊

  文/羊城晚报记者 胡 菁 通讯员 简文扬

  李初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消化内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肠镜专业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脂肪肝专业委员会常委、亚太结直肠癌工作组成员等职。长期从事消化内镜及消化内科工作,擅长于消化内镜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微创治疗,对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有丰富经验。

  5月,又迎来体检高峰。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许多中老年人都会定期做包括血液检查、腹部B超、胸透等常规体检,可很少有人会主动做肠道健康检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初俊指出,美国医学界提出,年过50岁应做第一次肠镜检查。而在中国,由于大肠癌的发病较西方人早12-18年,因而,中国人第一次肠镜检查应提早到40岁。

  大肠癌高发,

  肠道体检尤显重要

  大肠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由于预防措施及健康教育奏效,美国大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现处于下降阶段;而中国大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则处于快速上升阶段。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刚刚完成的一项大型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6月到今年3月在该中心首次进行肠镜检查的1339名患者中,发现结直肠癌79例,以管状腺癌最多见;发现肠息肉341例,其中42例息肉发生恶变,有症状人群与无症状人群的息肉检出率无差异。

  李初俊主任指出,结直肠癌(即大肠癌)的症状较隐匿,在疾病的早期,甚至疾病的晚期阶段,患者可没有明显的局部症状,以至于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肠道的健康检查尤显重要。

  肠镜,

  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最佳手段

  肠健康检查的方法有多种———

  1、直肠肛门指检:超过半数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而80%的直肠癌属于中低位,直肠肛门指检可以发现。

  2、粪便检查:粪便隐血检验,可作为大肠癌的普查手段,可提供早期诊断的线索,建议每年检查一次。

  3、肠镜检查:超过70%的大肠癌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最有效手段。肠镜检查不仅可清晰地观察肠道,并可在直视下钳取可疑病变进行病理学检查,有利于早期及微小结直肠癌的发现与确诊。

  肠镜检查的另一大意义,在于能发现并通过内镜微创处理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等癌前病变。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癌变。而从腺瘤的发生,到癌变的发生,可能要经历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如能在腺瘤未癌变或者早期癌变的无症状阶段,通过肠镜检查发现并经内镜微创治疗,则可以阻断了其向癌转变的机会。

  40岁开始,

  定期检查肠道

  美国医学界提出,年龄超过50岁的无症状者,应行第一次肠健康检查。包括李初俊主任在内的亚太结直肠癌工作组制订的“亚太地区结直肠癌筛查共识声明”也指出:50岁后应进行大肠癌筛查。声明还指出,中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较其他国家的人更易患结直肠癌。因而,中国专家提出,中国人的结直肠癌筛查年龄应提早到40岁,尤其是有大肠癌或肠息肉家族史者。肠镜检查正常者,可以5-10年后再检查;如发现息肉,切除息肉后须严格按医嘱按时复查,直至没有发现息肉后可隔2-3年再复查。

  目前,很少人主动做肠镜健康检查,原因有二:一是民众对大肠癌缺乏认识,二是民众对肠镜这种侵入性检查方法难于接受,甚至恐惧。这种恐惧心理使很多患者耽误了病情,致使临床上很多的大肠癌病例得不到早期诊治,错失治疗良机。

  李主任介绍,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师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肠镜检查的不适感已大为降低,检查时间也大大缩短,完成一次肠镜检查约需一刻钟。此外,也可选择在静脉麻醉的状态下进行无痛肠镜检查。

  Tips:

  有症状者及早做肠镜

  如果你近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血便、黏液便、大便习惯改变等现象,请不要拖延,无论年龄多大都应尽快去医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