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养身勿忘养心
媒体报道
阅读: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主任 石显方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简文杨  

  ■养生正负极 

  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健康,但对于如何养生,还是怀有太多的疑问。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石显方给记者讲述了中国传统的养生智慧,原来中医的顺应天时的生活方式,简单从容的养生心得对于现代人仍然相当的适用。

  食饮有节,不吃早餐易伤肝

  《黄帝内经》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石显方说,这“食饮有节”,讲的就是吃喝都要有规律、有节制。但现代生活,人越来越忙碌,饮食习惯与之背道而驰,如常不吃早餐,晚餐却暴饮暴食等。事实上,每天消耗的约30%能量都需要早餐来提供,“不吃早餐,就可能会损耗肝脏和胃肠道。”石教授说,早、午、晚三餐摄入的能量的比例最好为3∶4∶3。 

  “晚餐过于丰盛显然也不可取,对小儿尤是如此。”古话说:“若想小儿安,常需三分饥与寒”,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有些小儿经常出现喉咙痛、发热等症状,就可能因食物积在胃中,导致腹中热气上涌。 

  起居有常,要睡“子午觉”

  要想长寿,“起居有常”必不可少。石主任认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睡眠有利阴阳调和,对养生非常重要。然而,现在很多人喜欢熬夜,看电视、上网等占用了太多的睡眠时间,规律睡眠的养生经经常被抛在脑后。

  对于睡眠养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子午觉。《黄帝内经》提倡人们要睡“子午觉”,即子时(晚23点到凌晨1点)和午时(中午11点到下午1点)这两段时间的睡眠。 

  中医认为,子时是阴阳交会的时间,此时阴气最重,而阴主静,此睡眠效果最好,睡眠质量也最高。而午时人体经气“合阳”,利用养阳,午休“小憩”半小时可令人精神饱满,益寿延年。 

  追求恬淡,养身勿忘养心

  许多人都懂:实者清火排毒,虚者十全大补,却忽略修炼自己的内心。殊不知,这是本末倒置了养生观。《黄帝内经》更强调内心的修养,做到“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体会简单从容的快乐,而非只是单纯地用食物、药物调养身体。

  中医认为,“志闲而少欲。“永不满足的欲望是烦恼的根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现代人过度透支了自己的精力。”石教授引用《上古天真论》说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如此“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进补讲究,调养兼顾疏通

  生活条件提高了,以车代步、缺乏锻炼等导致人体血气的壅滞;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的滥用,直接损伤人体的元气,使代谢废物不断淤积体内,这又进一步阻滞了血气的运行,导致五脏六腑不得其养,表现出来的“虚”症不断增加。

  很多人觉得补虚很简单,什么虚了补什么,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补阴、阳虚补阳。石主任称,中医的“补”并非单纯补其不足,而是扶持人体正气,促使人们自身生气、生血能力的恢复。养生最忌自己想当然地“进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调养的同时兼顾疏通,这才是真正的“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