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肥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医师 彭俊生
文/刘中辉 简文扬
这年头,减肥广告满天飞,减肥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各种各样的场合中最不可替代的流行语,然而,在这喧闹的减肥声中,掩盖的却是部分“瘦友”增肥的强烈心声。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副院长、临床营养中心主任彭俊生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黄女士今年刚满50岁,6个月前刚旅居美国,可能因环境、饮食、气候等的改变,致使这半年来一直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了7.5公斤,在美国当地医院反复检查,均没发现什么器质性疾病。她性格开朗,然而体型明显消瘦,身高170cm,体重却仅有38公斤,用“弱不禁风”,“皮包骨瘦”来形容也不过如此。黄女士很健谈,开头即说明她此次来诊的目的,一是全面检查,排除肿瘤、甲亢等疾患;二是增加体重,要求恢复至出国前体重。
肥不好,瘦也不健康
要知道,肥不好,瘦其实也不健康。尽管当今社会以“瘦”为美,然而,太瘦的男士始终缺了些阳刚之气,过瘦的女士则少了点风韵之美。更为重要的是,过度消瘦还会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同肥胖者一样,消瘦人群也属于亚健康。消瘦者不仅容易疲倦、体力差,而且抵抗力低、免疫力差、耐寒抗病能力弱,易患多种疾病。消瘦的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女性易月经紊乱或闭经,儿童更严重,可影响身体及智力发育。过度消瘦者罹患感染及肿瘤的风险也增加。对于不明原因消瘦的患者更要在排除肿瘤、内分泌疾病、严重消化道疾病等病因后,给予营养治疗,扭转营养不良的状况。
国内消瘦患者比例不小。彭教授指出,体内脂肪与蛋白质减少,体重下降超过正常标准20%时,即称为消瘦。也有根据体重指数(BMI),即体重(kg)/身高2m,如果小于18.5即是偏瘦。像黄女士BMI只有13.1,明显过于消瘦。消瘦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遗传、食物摄入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神经性厌食、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肝、胆、胰病变,炎症性肠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对于伴有较严重基础疾病的消瘦病人,临床上一般均会重视其营养治疗。而对于无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消瘦人群,往往忽视进一步的营养治疗,只是给予简单的饮食指导。然而,单纯依靠饮食调整来“增肥”常常是耗时长而收效微的。
调好胃,好吸收营养
“调好胃,才能更好地给予强化营养吸收。”彭俊生说,肠内营养顾名思义,就是经肠道给予营养物质,营养经肠黏膜吸收,包括口服、放置鼻胃肠管输注、胃肠造瘘管输注等方式,一般尽可能选用最简单的方式。如果消化功能无异常,因此肠内营养治疗主要是增加进食量。“少量多餐”是关键,即每天进食5-6次,每次量可较平日减少,这样既有助于食物消化,又可增加每天的进食总量。同时间断温开水冲服营养素全面的肠内营养粉。
“少量多餐”的方法不少“瘦友”都尝试过,然而效果不佳,因为消瘦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往往本身就相对较弱,过于大量的进食有时反而不能耐受。为此,在保证一定量的进食的同时,通常要进行肠外营养治疗,肠外营养概言之就是指直接经静脉输注营养物质,老百姓口中的“补液”就是最简单的一种,比较直接达到效果。这是最关键的环节,像给黄女士就是每日输注1200ml的营养液,所含热量及蛋白质为她每日的生理需要量,这样每天摄入的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累计总热量及蛋白质达到她平日摄入量的2倍。在中期的治疗中,为提高营养治疗的效能,增加患者肌肉和蛋白质的合成,还在营养治疗的同时加用生长激素治疗。入院治疗1个月后,体重共增长6.5公斤,出院时一改入院时病恹恹的样子。
对于增肥了的“瘦友”,为了巩固疗效,彭俊生建议他们出院后仍应继续保持少量多餐的饮食习惯,并适度加强体育运动,比如慢跑、健身、一些球类运动等,可让身体更加健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