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Q&A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简文杨
Q:我今年73岁,是一位退休教师。5年前患有顽固性便秘,经佛山某医院医生开出“酚酞”药片,每晚服用一片,效果较好,大便通畅。贵报9月28日的B8版《中成药偷掺西药:初服有效多服有害》一文中称,“香港李众胜堂‘保济丸’被新加坡药物监管当局验出含有可致癌的禁药‘酚酞’”。酚酞是致癌药物吗?我国禁止使用此药吗?我可是一直在服用此药呀?请问专家,像我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佛山读者 刘先生
据记者了解,“酚酞”其实就是很多人熟知的“果导片”,目前国内尚未出台明确的禁令,所以从三甲医院到社区、基层医院仍有售卖和使用。至于酚酞致癌一说,来自于美国的致癌性研究,其结果表明,使用高于推荐剂量或长期服用酚酞时,对人体有潜在的致癌性(但物质的致癌性并非是绝对的,致癌的可能性与致癌性的强弱、暴露时间、暴露剂量、机体的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在1997年美国FDA(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宣布了一个提案,酚酞只能用作处方药,而不能作为非处方药,即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广东省胃肠肛门医院)盆底疾病研究中心苏丹博士说,酚酞本质上就是一种刺激性很强的泻药,属于动力型泻药,因其价格便宜,在使用初期确实能够较好地缓解便秘症状而应用于便秘的传统治疗当中。
然而,酚酞在能够“强力”缓解便秘症状的同时,带来的副作用也很大。苏丹称,酚酞片的说明书中明确指出“长期应用可使血糖升高、血钾降低;可引起对药物的依赖性。”从胃肠专业的角度看,长期使用会使得人体的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使肠道菌群失调,长期服用造成对药物的依赖,越吃剂量越大,而且泻的结果便是人体丢失水分粪便干燥,肠壁神经敏感性降低,难引出便意,到最后反而适得其反,甚至加重便秘。
因此,当前治疗便秘,总的原则应是:尽量使用轻泻药,疗程不宜过长,用量不宜过大,产生药物耐受后,不要单纯提高用药量或增加服药次数来恢复疗效,而应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其他类型泻药进行联合治疗。
对于酚酞是否致癌这一说,苏丹表示,一些临床药物对肝肾皆有可能造成损害,而果导片从应用初期到目前仍处于较大规模的应用之中,足可证明其对心肺或者肿瘤应无明显的诱导作用。对于那些已长期服用酚酞的患者,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引下改用一些缓泻剂,如纤维素、中药的火麻仁之类。除了药物治疗,坚持适当的运动、每天定时排便、每次入厕时间不超过10分钟、饮足够的水(2000ml/天)、进食适量的蔬菜水果也是预防治疗便秘的最有效的方法。
另外,有些便秘的背后隐藏着重大疾病。专家提醒,如果长期便秘,以下问题要特别引起关注:
(1)黑便、便后滴血或鲜血便。黑便提示出血部位(离肛门远)。不论哪一种出血,都说明病变处血管有破裂,轻者为痔核、肛裂或黏膜损伤,重者可能是息肉、炎症、溃疡或肿瘤。
(2)小量但长期出血(隐性出血),肉眼难以察觉,除非作大便隐血试验才会发现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还因为是慢性失血,病人常能适应而无不适感觉。
(3)明显的或进行性消瘦,应高度怀疑肿瘤的存在。也有的消瘦是因原发病(如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厌食与消耗所致。
(4)单纯便秘不至于发热,便秘病人如经较长时间的反复测量确有发热,特别是不规则低热,提示有慢性炎症(如肠结核等)或肿瘤,不过首先应排除其他常见发热原因(如妇科炎症、泌尿系炎症等)。肿瘤组织代谢加快,其产物对机体的刺激也是发热原因。
(5)不少患者排便之前常有轻微左下腹疼痛,多于排便后消失。但若腹痛持续存在,程度重,排便后不消失,提示肠道有阻塞的可能,常由肿瘤、肠道粘连或神经肌肉病变引起。
张华、简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