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打医生事件何以频频发生?
媒体报道
阅读:

看病也是一门学问


  在众多医生被患者伤害的事件中,往往患者是因为误解,怒火中烧,于是拳头、砍刀相向医生。患者误解何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医学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古话有云:病急乱投医。说的就是人们一旦生病,往往期望快速治好,要知道,医生治病不是变魔术。如何了解自身生病状况,进而能够高效、准确地找到合适的医生问诊显得尤为重要,看病也是一个学问,下面就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看病变被动为主动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综合科主任谢汝石教授表示,四处乱投医,不仅会花去了不少时间和金钱,还会给自己的健康带来更多的伤害。现实生活中,有不少民众看病存在这样的误区:一生病就忙着找“专家”,有些人只是小病小恙,却仍扎堆专家门诊,而且很多患者只认准一个专家。还有些患者会隐瞒自己的病情,让医生去摸索。


  为治好病,患者要学会如何与医生进行交流,主动告知病况,让医生更多了解。无论看西医还是看中医,医生都需要通过与你交谈才能搞清楚你的病情。有些人以为中医只需诊脉就可知病情,一到医生跟前啥都不说,把手一伸,先要医生说对他的病情才相信医生,继续看病,否则就认为医生不行,这是一种误解,也令患者处于被动局面。其实,西医讲究望触叩听,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中医不是仅仅通过切脉就可以摸出您是什么病,西医也不是仅仅依靠化验检查、B查、CT等就可知道您是什么病。医学发展到今天,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医生除了详细了解病史、症状体征外,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必要,有时也是相当重要的。如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的疾病谱差异性大,临床表现隐匿、复杂、多样,仅1/3的患者起病症状典型,71%无任何症状体征。不少患者是在体检中“意外”发现,经过现代医学之病毒学、免疫学、影像学、病理学及生化学等检查确诊。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的不断深入,医学专科分工也越来越细,看病不能一开始就找"专家",要通过相关检查再作出判断,诊断明确的话就需要进一步治疗,接下来就找擅长此类疾病的合适医生。另外患者要对自己的饮食、生活方式进行改善,尤其是慢性疾病的患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若是诊断不明确,这时就需要多学科会诊。”谢汝石教授强调。


  关注身体的变化信号


  另外患者要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很详细的了解,学会掌握自己身体的变化,比如体重、疼痛、颜色、睡眠质量、身体表面肿物等等。谢汝石教授说,大家可以通过身体变化,发出的警示信号咨询专业医生和患相同疾病的其他病人。


  看病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最好先回顾一下你的病史。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病的?发病时有什么不适的情况?如果有时间,可用本子和笔先记下来,正所谓“好记忆不如烂笔头”。特别是大医院的专家,医生时间很紧,一天通常门诊要看六七十个号,如果你准备得充分,有利于医生在较短时间掌握你的病情。


  再要回忆一下曾经接受过的治疗,特别是一些关键的治疗,如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以及正在使用的药物和他们的名称(包括商品名),如果有说明书或药盒、药瓶,最好一起带来。回想一下是否曾经对哪些药物有过过敏史,特别是抗菌素,因为药物过敏史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你以前曾经对某种药物有严重的过敏反应,做好记下来,看病时可主动告诉医生,医生会在你的病历首页上特别注明的,这样会提醒以后的医生的。谢汝石还建议,患者看病时尽量带上以前的病历、检查结果,每次看完病后,也请保存好病历和检查结果,以备下次看病时用。


  正确认识临床疗效


  不少人觉得我花钱看病,医生就应该给我一个好结果。但实际上,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是有限的,广州市白云区红十字会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宿仕萍说,目前有很多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我们还不是非常清楚,更谈不上根治了,医学不像数学那样,没有绝对唯一的答案。在对人体的认识探索之路上,人类还只是个小学生。


  医学是一门非常保守的科学,一种治疗药物和方法,一般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不断研究、不断验证后才能确定下来被广泛使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程良斌教授说,即使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的治疗药物和方案,也不可能保证百分之百能治好您的病,绝对不可能的。特别是一些医学上的难治性疾病,如果有谁向你保证能治愈,那不是安慰你,就是骗您的。治病和修理机器不一样,不是您花了钱就一定确保您的病能治好的。目前,有许多病是不可治愈的,因为它的病因难以清除,如高血压、糖尿病、青光眼、类风湿、乙型肝炎、癌症……。现代医学仍然无法彻底治愈,但并不意味医学上无能为力。医生可以通过一定的治疗,有效控制疾病的进展,使疾病无害化。如降压药的使用,意味着高血压患者将来几十年后死于脑出血、心脏病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乙型肝炎患者,通过抗病毒等治疗,可以延缓或阻止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甚至阻止病情进展,大大延长患者生命。看病找医生,您在医生那里获得的有时不一定是有效地治疗药物和方法,而是学会如何与疾病共存、共同生活,学会如何预防控制病情的反复、进展。


  医生不光会看病,还要懂沟通


  当然医生医院也要做好服务。谢汝石说,一个优秀的综合医疗平台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首先,指导医生是一个医疗团队,对大多数常见的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水平;第二,对行业内的专家的分工和水平很熟悉;第三,各种医疗检查有序进行(辅助科室设备齐全)。


  “医生也要学会与患者沟通”,有着多年从业经验、曾参与医疗事故鉴定的宿仕萍告诉记者,沟通很重要。我们看到亲历了很多案例,很多时候往往因为医护人员的几句话,就可能引起患者的不满,所以医生不光会看病,还要掌握沟通技巧,这样可避免不少的矛盾,以保护自身安全。医学的发展往往落后于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在遇到期望过高、不切实际的患者,一定要有言在先,告之实情。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