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外科常委兼外科组组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外科主任 林锋教授
主讲专家: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肠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委、中山六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 李初俊副教授
讲座中,读者踊跃提问
讲座结束,意犹未尽,团团围住教授
羊城晚报健康周刊年度奉献
羊城健康大讲堂系列之三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简文杨
很多都市人,年纪轻轻却已经有了“老胃病”。特别现在天气冷,加之年底应酬多,又到了胃肠疾病的高发期。一顿大餐,就可能“放倒”几个人。别不把胃肠疾病不当病,久拖一样可以要你命!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连续几年在中国人癌症排行榜上位居前列!
再忙也要去医院找找病因;再忙也要抽点时间去学点护胃养肠的知识。《羊城晚报·健康周刊》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联合举办的《健康有约大讲堂》就为读者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两位华南地区胃肠专科“顶尖级”医学专家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从内外科角度畅谈胃肠健康,并给出许多实用的建议。
【现场直击】
冷空气,
没能挡住读者的热情
冷空气的来袭,并没有削减读者们参加《健康有约大讲堂》的热情。11月29日下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多功能厅内坐了150多位前来参加活动的读者,年龄从20多岁到70多岁不等。一位50岁的李阿姨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林锋教授的“忠实粉丝”,她曾做过胆囊切除手术,几次想挂林锋教授的号都没有挂到,她非常感谢羊城晚报提供这样的平台,这次她带了一肚子问题而来,一定要抓住林教授问个痛快。27岁的林小姐饱受便秘困扰多年,前年她的爷爷因为直肠癌去世了,这让她有心愿做个肠镜,可却听人说做肠镜“痛过生仔”,这又让她纠结不已。这次,她特意请假半天前来,就是冲着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李初俊教授而来,想听听这位做肠镜的“绝对权威”讲讲肠镜到底是怎么回事。
两位专家讲座风格迥异。作为外科界的“大佬”,林锋教授的讲解激情澎湃、铿锵有力,但又不失风趣幽默。他痛惜绝大多数中国消化道癌症患者错失早期治愈的机会,反复呼吁听众不要仅仅满足于单位体检,定期做肿瘤针对性体检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初俊教授的风格就如他做肠镜一样,柔和细腻,娓娓道来,打消了许多听众对做消化道镜的恐惧。
讲座中还设置了抢答和提问环节,现场读者踊跃参与,不少人把自己的提问写成了“长信”交给主持人。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读者们还把教授团团围住,久久不愿离去。
精彩提要:
免疫系统难以识别癌细胞,抵抗力很强的人也会得癌
单位体检多检查脏器功能是否正常,但癌症早期往往对功能没影响
肿瘤标志物高不代表有癌,关键是短期内有无快速增高
仅参加单位体检不够
定期做肿瘤针对性体检
“我连感冒都很少,为啥会得癌?”
林锋教授介绍,在中国癌症排行榜上,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连续几年位居前列。以胃癌为例,每10万人中每年就有新发胃癌41.4人,这个数字是很可怕的,以广州有1000万人口计算,每年就有4140人要拿到胃癌诊断书,这对于个人和家庭都如晴天霹雳。
在病房中,常常有患者直到做完手术仍想不明白,并反复问医生:“我的生活挺健康的,为啥偏偏就让我得癌?!”林锋教授解释,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癌症的发病机理尚未清楚,根据目前已经清楚的癌症致病原因,有物理性因素的如放射线,有生物性的因素如病毒感染,还有化学性的因素,这是消化道癌症发病的主要原因。如经常吃腌制食物,里面所含的亚硝酸盐会导致胃癌高发;吸烟时进入体内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另外,汽车尾气、空气污染中所含的各种有害化学成分都可能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有关。
让很多患者难以接受的是,自己平时身体都很好,甚至感冒都很少,为何会得癌。林锋教授解释,癌细胞其实也是人体细胞的一种,和其他细胞有生老病死不同,癌细胞一直处于“生”的阶段,数量快速增长,并四处蔓延。由于癌细胞和正常幼稚细胞的抗原性相似,所以我们机体的免疫系统很难识别它们,这也就是一些抵抗力很强的人也会得癌的原因。
“我每年参加单位体检,为啥发现癌就是晚期?”
作为一名外科专家,林锋痛惜绝大多数中国消化道癌症患者在诊断之时,就已经是中晚期,错失早期治愈的机会。他分析,这其中医患双方都有责任。一方面可能是医生跨科知识不足,导致病情延误;另一方面也与患者没有症状就不就医、仗着年轻不做体检、以为单位体检就足够了有关。
就在不久前,某地发生一起打砸医院事件。缘起就是当事人参加单位体检显示一切正常,但三个月后当事人因为咳嗽就医却被诊断为晚期肺癌,于是怒砸做体检的那家医院。林锋说,其实责任并不在负责体检的医院。因为目前的单位体检所选择的项目往往只是针对各脏器功能是否正常的筛查,如肾功能、肝功能。对于癌症来说,在发病的早期对功能并不会造成影响,一旦造成影响了则提示癌症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所以,他反复呼吁听众不要仅仅满足于单位体检,定期做肿瘤针对性体检,如肿瘤标志物检查、肠镜、胃镜等是非常有必要的。考虑到各种肿瘤的发病时间都在提前,肿瘤针对性体检的年龄也应该提前,不要等到有症状才来。
“小肿瘤,为何切个大伤口?”
消化道肿瘤发现后该怎么办?林锋教授介绍,对于早期癌症,一般建议选择手术,而且是根治手术,这样的话患者的治愈率是相当高的;对于局部进展期,也就是俗称的中期癌症,可以在辅助治疗后(如放化疗),再进行根治手术,可以延长生存时间;对于晚期,可以选择姑息放化疗,重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能够有尊严地离去。
在临床中,经常有患者问,“我的肿瘤不大,只有两三厘米,为何肚子上的伤口却有十几厘米长”。林峰解释,为了预防肿瘤复发,根治手术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胃癌为例,除了切除掉肿瘤外,大半个胃以及血管周围的脂肪和淋巴都要进行清扫,这需要给手术医生一个很好的视野,才能清扫彻底,这就是为何小肿瘤却有个大伤口的原因。如果清扫不彻底,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会下降一半。
不过,目前腹腔镜下也可能进行根治手术,只要在患者的腹部打5个小洞就能进行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大大减少,康复时间也缩短。
【听众提问】
Q:我的CA199一直偏高,却找不到原因,该怎么办?
林锋:如果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如CEA、CA199、CA125查出偏高,不要惊慌,因为有个体差异,有的人可能天生就偏高。关键是要定期复查,如果一直没有变化就不要紧。但如果肿瘤标志物短期内快速增高,则要当心,要想办法找到原因。
精彩提要:
在中国,肠癌的发病较西方人早
教授曾给自己做胃镜肠镜,现身说法没那么可怕
切除肠息肉,是预防肠癌的方法之一
40岁,要做人生第一次肠镜
我国肠癌发病年龄比西方人早
在消化疾病的专科检查中,胃肠镜检查是消化科医生的诊疗利器。但很多患者对胃肠镜检查无比畏惧,甚至说比生小孩还痛苦!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李初俊表示,胃肠镜检查是诊断胃肠疾病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并能同时做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早期病变。
美国医学界提出,年龄超过50岁的无症状者,应行第一次肠健康检查。在亚太地区,结直肠癌工作组建议,由于亚洲一些国家的居民(例如中国、日本、韩国)较其他地方的人更易患肠癌,而在中国,肠癌的发病年龄较西方人早,因而有专家提出,中国人的第一次做肠镜筛查的时间应提早到40岁。
胃镜检查以其精细及可同时进行活检等优点,已基本上替代了传统的钡餐检查而成为上消化道疾病的首选检查手段。“很多病人做胃镜时会提出,让医生帮忙看看食道”,李初俊解释,其实胃镜检查就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的检查,结肠镜的检查就包括肛门、直肠、结肠、回盲瓣、回肠末端。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好像胃镜和肠镜都没有检查到小肠。李初俊教授解答说,小肠的消化内镜检查难度比较大,所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除非有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时,才考虑做胶囊内镜。不过有意思的是,上帝是非常公平的,小肠的检查难度最大,但是在整个消化道,小肠也是最不容易出问题的部分。
不适可耐受,别盲目追求无痛
很多人一说到胃肠镜就直咧嘴,觉得做胃肠镜很辛苦,有人说,甚至比生孩子还痛,心里很畏惧,可以能不做就不做。李初俊教授说,老百姓觉得胃肠镜检查很辛苦,出现胃肠道症状只想吃药,其实,消化科医生心里很清楚,有些消化道疾病即使吃了药症状有改善,也得做胃肠镜检查,比如说不明原因的贫血或有症状的贫血,更要积极查胃肠镜。
李初俊介绍,随着技术的发展,胃肠镜的管子已经细软很多,很多病人都可以耐受。受检者的不适主要出现在内镜的插入过程、充气后的胀痛及内镜于转弯处受力时的牵拉疼痛。受检者越放松、越配合,内镜就越容易通过,不适也就越少。李初俊教授还曾给自己做过胃镜与肠镜,还给自己做了内镜下肠息肉切除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示范,能让大家理解普通胃肠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可怕。
现在很多医院都推出无痛胃肠镜,非常受就诊者的欢迎。不过,李初俊教授提醒,无痛胃肠镜必须在麻醉师的配合下完成,麻醉本身有风险,而且病人在麻醉的情况下没有反馈,对消化内镜医师的技术要求更高,最好由资深医师来完成。他建议不要盲目追求无痛胃肠镜。
消化内镜除了检查还能治疗
大众的心目中,胃肠镜只是一个检查项目,其实它还可以进行治疗,可以切除早期癌、癌前病变和息肉。李初俊教授以消化内科非常常见的大肠息肉举例说,大肠息肉是大肠腔内黏膜长出的隆起物,看起来就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肉疙瘩,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腺瘤,虽然这是良性病变,但随着腺瘤增大,癌变率则升高。腺瘤直径达到1厘米,癌变率为0.9%,直径为2.5厘米以上,癌变率为12%,故肠腺瘤被认为是“癌前病变”。有研究认为,大约70%的结直肠癌起源于腺瘤。遇到大肠息肉,医生往往会比较谨慎。发现息肉并及时在肠镜下予以切除,是大肠癌的重要预防方法之一。
【听众提问】
Q:做胃肠镜对胃肠是否有损害?
李初俊:如果受检者的消化道是正常的,胃肠镜检查不会造成损伤。但如果受检者罹患肠癌,肠道本身相对狭窄,镜子通过病变部位容易引发出血,但总体出血量不多,且多数可自行停止。对于有活动性出血者,医生可通过内镜下注射、电凝固、应用止血夹或套扎等多种方法进行有效的止血。
Q:做钡餐能否替代做胃镜?
李初俊:钡餐的检查结果准确性不高,难以早期发现病变,临床上已经基本被胃镜取代。目前钡餐检查主要应用于不宜进行胃镜检查,或应用于诸如内镜无法通过的病例的补充检查,或配合应用于对狭窄部位或消化道瘘的辅助判断等。
读者
俱乐部
羊城晚报·健康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