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松软宝宝”,补钙?脑瘫?系统检查才是正道
媒体报道
阅读:

患有脑瘫的孩子正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因需要不间断治疗,其家庭经济负担沉重。
  图/新华社

  

患有脑瘫的孩子正在医院接受康复治疗,因需要不间断治疗,其家庭经济负担沉重。
  图/新华社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王于领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简文杨

  “三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岁走”——正常小儿三个月会抬头,六个月会坐,七八个月会爬,一岁会走等。这歌诀般的小儿发展规律,被不少父母奉为宝典。但小李最近可发愁了:原来他的孩子再过三天就满四个月了,可是他至今手脚还是软绵绵的,不能翻身,头虽然能抬,但摇晃得很厉害,而且平时还喜欢偏往一边。有人说缺钙,有人说是脑瘫,脑瘫表些什么症状呢?

“三个5”辨脑瘫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于领介绍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由于肌肉接受脑组织的不正常指令,使肌肉变得僵硬或松软,不能完成正常小儿应有的随意运动,但患儿的肌肉本身并没有瘫痪,实际上其病变在脑。

    我国传统医学里则习惯用“五迟”“五软”“五硬”去认识脑瘫。“五迟”是站立、行走、头发、牙齿、言语的发育迟于正常;“五软”是指头项、口腔、手、脚和肌肉五个部位软弱无力;“五硬”是指小儿头项硬、口硬、手硬、足硬和肌肉硬。但不同脑瘫类型表现则不同,有的可能是“五软”,有的可能是“五硬”,“五迟”则多为伴随症状。

    王于领坦言,在临床实际中,我们发现不少脑瘫患儿的早期症状并非如上述的那么明显,特别是新生儿期,他们可能只表现为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吸吮后疲劳无力、拒乳,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头颈无力,头偏向一侧等不典型症状。许多不明就里的家长往往可能像小李一样,只是单纯地认为是宝宝缺钙,于是拼命地给孩子补钙、吃鱼肝油,结果收效甚微的同时也没有注意,延误了病情。

早期发现有三招

    那么如何能早期发现脑瘫呢?王于领表示,一是定期在医院作发育评估;二是仔细观察,和同年龄的小孩对照;三是请教有经验的人,比如自己的父母。

    新生儿期小儿的脑皮层发育尚不成熟,神经传导通路及神经纤维髓鞘还没完全形成,因此,小儿的运动表现为无规律性,且不协调。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皮层功能日趋健全,条件反射日益增多,婴幼儿逐渐掌握新的运动技巧。因此一般情况下,小儿发育会延续着由上到下、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就如开头中的歌诀所示。

    而脑瘫高危儿监测有以下几条要点:经常打挺、用力屈曲或伸直,好像“很有力”;满月后头总后仰,扶坐时竖不起头;3个月不能抬头;4个月紧握拳,拇指紧贴手掌;5个月俯卧位时前臂不能支撑身体;6个月扶立时足尖着地,足跟不能落地;7个月不会发ba、ma音;8个月不能独坐;头和手频繁抖动;整日哭闹或过分安静,喂养困难。王于领强调,如果符合以上的表现,那么家长就要格外注意了。

    但正常小儿有时也会有上述某一种表现,千万不要认为只要某些情况符合就自行诊断为脑瘫。当然,如果孩子有异常表现,同时存在引起脑瘫的高危因素(如早产、出生体重低等),就应该警惕脑瘫的可能,需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出生后六个月内

是黄金治疗期

    目前还没有什么特效方法能够治疗脑瘫。尽管脑瘫是一种终身性残疾,我们内心还是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大多数脑瘫儿经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后,病情完全可以得到改善。脑瘫早期诊断的时间,一般为出生后六个月内,因此在脑瘫高危儿出生后头六个月也是黄金治疗期,在这期间开始干预,治疗效果会非常好;如果等到一岁,效果就差得远了,再往后就更差,但是我们相信,就算错过了黄金时段,只要坚持治疗,就应该有效。

    王于领强调,有高危因素的孩子,也应该进行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在孩子没有发生异常之前就可以开始,例如抚触、按摩、听觉刺激、视觉刺激等。

    即使早产儿等有高危因素的孩子即使在出生后一两个月内看不出什么异常,没有明显的运动发育迟缓表现,也应该把他当成有运动发育迟缓可能的小孩进行早期干预,对他进行按摩、功能训练等,如果等到发现异常再开始干预,那么已经发生的异常以后继续存在的可能性就很大。

    家庭康复治疗也很重要,王于领建议是“寓治疗于游戏中”、“寓治疗于生活中”,当然,必须到医院来学习正确的康复手法及功能锻炼方式。在家康复要按照具体的运动发育阶段来进行,哪个阶段应该进行哪种训练,制订合理的康复目标,都要听从专业人员的指导。

陈辉、简文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