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提醒·胃肠保健
受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郅敏
文/记者 张华 通讯员 简文杨
50岁的李先生患冠心病已经有10多年了。前些天,他感到腹部隐隐作痛,以为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引起肠胃炎,就服了几粒消化类药物,但腹痛不但没缓解,反而更加剧烈,并且发现大便有血丝。于是李先生急忙到医院就诊。经肠镜检查,医生确诊他患了“缺血性结肠炎”,这是中风的一种类型,也称“肠中风”。
脑中风人们听得多,但鲜有人知道肠道也会“中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郅敏博士说,“肠中风”是缺血性肠病的俗称,此病尤其好发于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的,不仅在心脏及脑血管发生,而且腹腔内的动脉血管也逐渐硬化,尤其是腹腔内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这两根血管是供给肠道血液的重要命脉。如果这两根血管因严重硬化,被血栓阻塞,就会导致肠道血液供应不足,轻者反复腹痛,严重时肠道会因为缺血而发生溃烂、出血、坏死。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就是因患缺血性肠病而逝世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患肠中风的病人同时也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脑梗塞等,这是因为血管病变往往是全身的。”郅敏提醒说,“像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胃肠反应。”
一般来讲,肠中风发作前都有一些征兆,如饭后常有饱胀感、上腹不适或隐隐作痛,每次持续一两个小时;摄入脂肪过多或饱餐后症状加重,持续时间也较长。腹痛和便血现象有时可以自行缓解,但又会反复发作,病情迁延数月甚至更长。对于这些症状不能误以为是肠胃不适,心脑血管患者更要警惕“肠中风”。
郅敏博士最后指出,腹痛和便血是该病最突出的表现,除此之外,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泻、便秘、日渐消瘦等。专家提醒,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病变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血压、血糖等相关指标,并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如果近期经常在饭后出现腹胀、隐痛、不适,服用消化药无效,且反复发生,体重呈下降趋势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急性肠缺血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