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健康网】中山六院胡品津:多学科联合诊治与服务流程
媒体报道
阅读:

 为了提升医生对炎症性肠病(简称IBD)诊疗鉴别的进一步认识,提高炎症性肠病治病率,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于2013年7月29日-8月2日在消化科举办了卓越诊疗中心IBD高级医生培训班。在29日上午的讲座中,中华消化病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中山六院消化内科部主任胡品津教授指出,炎症性肠病诊治中心的建立,关键是以消化内科为主体,联合结直肠肛门外科、内镜室、放射影像科、病理科、临床营养科等多个学科共同诊治,并为病患提供全方位全程服务。


    专家简介:胡品津,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医疗总监、消化内科部主任、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主任,广东省及广州市干部医疗保健专家组专家,中华消化病学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广东省消化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和《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四十多年,擅长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内科诊疗,对炎症性肠病诊疗有深入研究。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消化内科门诊,周二、周三上午炎症性肠病专科预约看诊。

  IBD涉及面较广 多学科联合在IBD诊治中特别重要

  胡品津教授在讲座中谈到:“炎症性肠病很复杂,涉及面广,病程长,且病情容易变化,消化系统里该病尤其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依据如以下两点:

  据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指出:克罗恩病缺乏诊断的金标准,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综合分析并随访观察。内科医师应在克罗恩病治疗全过程中慎重评估手术的价值和风险,并与外科医师密切配合,力求在最合适的时间施行最有效的手术。

  据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的共识意见指出:营养不良影响药物疗效、增加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降低病人生存质量。

  所以,炎症性肠病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是不可或缺的,关系到能否让病患及时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等。

  IBD诊疗中心为多学科联合模式 以消化科为主体

  IBD炎症中心以消化内科为主体,以外科为后盾。胡品津教授说:“我们每天必须打交道的还有内镜中心、病理科、放射影像科、营养科等。这是因为,很多病例需要和风湿病鉴别,需联合风湿科会诊;另外,连3岁小孩也会患上此病,也需联合儿科会诊用药;还有,肠外病变会涉及皮肤科和眼科,如果能联合心理科更好。”除了医疗方面,护理方面也需加强,他建议在病房里进行专门的培训,内容应涉及IBD、造口及肛瘘的特殊护理,以及患者的宣教。

  1.IBD诊疗中心大多以消化内科为主体

  胡品津教授指出,中山六院是小综合大专科的医院,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主要以消化内科IBD团队为唯一主体,即为“说话算数的人”。

  “必须要有主体,如果没有主体,就永远不可能把医院所有科室协调起来,到时就白忙活了!”胡品津教授补充说,主体科室的责任是接受门诊、转诊、会诊,协调及参与各科会诊,主导确定诊治方案,负责建立资料库、标本库,和全程随访。

    内镜检查的规矩是谁主管谁做镜。无论是结肠镜还是小肠镜,都必须由主管医生亲自操作

  2.外科是坚强后盾和信心保证

  肛门结直肠癌外科是炎症性肠病专科很重要的连锁单位,据悉,外科目前提供两个相对固定病区,大概100张床左右,指定高、中级外科医师负责会诊及手术,责任是随时急诊、及时会诊、交叉查房、周五全院病例大讨论。外科负责确认手术指征、指导围手术期处理、负责部分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消化内科则负责权衡外科手术必要性及利弊,及时请会诊,部分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拍照及标本归档,建立全面档案、全程随访及与外科沟通等。

  3.病理科医师专业化和病理诊断规范化

  要求病理科医师专业化、病理诊断规范化,是正确诊断IBD的保证,目前大部分医院未能做到。“内镜检查按规范取活检、送活检,这是相当有学问的。”胡品津教授建议,消化内科专于IBD的医师应熟悉IBD病理诊断,定时一起阅片,根据临床需要消化内科医师与病理科医师保持密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