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健康|病变“藏身”小肠深处,医生“上下开弓”揪出真凶
媒体报道
阅读:

新快报讯 提到便血、腹痛、消化道溃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胃镜和肠镜,但有些病灶却有可能藏在 " 深处 " ——小肠中,新快报记者日前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小肠内镜科获悉,该院郭勤副主任医师团队利用小肠镜对接这项技术,用最直观的方式,成功帮助多位患者找到藏在小肠中的病灶。

10 岁少年小华,反复便血一年多,辗转外院求医,先后怀疑为肠息肉、内痔及肛裂等病,多次胃肠镜等检查,均未明确诊断及控制病情。小华痛苦不堪,家人亦跟着急焦虑,后经熟人介绍到中山六院儿科求治,由郭勤为他做小肠镜检查。" 终于找到出血原因了!" 经小肠镜对接检查,郭勤在小肠深处找到了导致小华便血的病变——多节段、纵行分布的阿弗他样溃疡,确认了病变范围及表现,并取出相应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为后续进一步诊治提供了充分依据。

另一位病人来自广州的阿文,36 岁的他是高校教师,因反复肛周肿痛伴脓性分泌物,经查被诊断为高位复杂性肛瘘。但药物及手术治疗效果均不佳,症状反复持续一年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非常痛苦。

多方求助后,阿文被告知需排除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合并肛周病变的可能,于是阿文接受了胃肠镜、CT 下小肠造影(CTE)等检查,频繁检查就医也没有找到根源,最悲观绝望时经推荐来到中山六院消化内科,安排小肠镜检查后终于发现藏在小肠深处连 CT 都没看到的多发溃疡,找到了导致阿文肛周病变反复不愈的 " 元凶 "。

郭勤介绍,小肠居于中消化道,是人体消化吸收分泌的主要场所,成人约长 5 至 7 米,占消化道总长的 70%-75%,是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像小华和阿文这样小肠疾病的患者并不少见,他们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传统检查手段受限,确诊率低,极易漏诊和误诊。

近年随影像及内镜技术发展,小肠疾病的确诊率较前明显提高,现有检查手段中,小肠镜能在直视下全面观察全段小肠的黏膜情况,并对病变进行活检或治疗,对小肠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是小肠疾病诊断的 " 金标准 "。

郭勤表示,根据进镜方向的不同,小肠镜分经口进镜(正向小肠镜检查)和经肛进镜(逆向小肠镜检查)两种。小肠镜对接,是指先从一个方向进镜检查小肠,在进镜的最深处进行标记,然后换另外一个方向,进行对侧进镜的小肠镜检查,当再次看到标记时即为小肠镜对接,小肠镜标记后的对接率是评价小肠镜检查质量的 " 金标准 ",是真正彻底检查实现对小肠乃至全消化道黏膜情况的全面评估,是对小肠黏膜情况全面而准确评估的前提和保证。

" 事实上,小肠镜检查与胃肠镜检查的最大区别在于检查所用时长、操作难度较高,需要通过患者的口腔和肛门上下插入对接,才能全方位观察小肠。" 郭勤说:" 对没有小肠病变和虽有小肠病变但没有造成肠腔狭窄的病例,尽量做到标记后对接并充分观察病变,活检或治疗。对有肠腔狭窄对接困难的病例,尽量深入观察病变的分布、外观及形态,活检或治疗,这是我们目前小肠镜检查的宗旨。" 总体来说,小肠镜检查是安全手术,风险较低且该操作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整个过程无痛。

中山六院小肠疾病诊治中心自 2020 年成立以来,小肠镜检查和治疗例数达 923 台,位列全国前列,完成了多例疑难、高度复杂的小肠疾病的诊疗。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原文链接:https://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6168072f1bc8e016210001f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