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中六医院援鄂日记:当地医生很辛苦 有人一天只吃一顿饭
媒体报道
阅读:

记录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外科护长刘爱红

时间:1月31日

病区原护理人员已1月未休息


1月31日上午8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护理组所在的第五护理小组首次进驻病区。从1月30日开始,医疗团队正式接管了武汉市汉口医院呼吸三病区,该病区目前有60多名患者。30日上午我们首次探营时,发现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对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病区原有护理人员20多人。他们已经连续高强度运作一个月没有休息了,有的护士快要崩溃了,支援医疗队的到来让他们可以缓一口气。患者们问我们从哪里来?得知来自广东,他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精神为之一振。

进入隔离病房后,队员们与上一班的夜班战友一同轻声巡视病房、熟悉病人情况、危重病人重点交接。第一次接班,大家心里都有些忐忑,但队员们凭着专业素养还是迅速冷静有序开展了4小时的工作:熟悉治疗室环境、及时遵医嘱予病人输液治疗,检查药物、熟悉医嘱系统和护理记录系统、定时巡视病人、记录生命体征、及时满足病人需求等。医疗队还特别收拾整理治疗室和办公室环境,感控战友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护目镜、清理医疗废物,确保清洁交给下一班的战友。

护理小组着装完毕准备开始工作


一个早班更换近200个液体瓶

仅仅一个早班,医疗队一行16名医护人员就为患者换了近两百个液体瓶,加药、输液,几乎没有喘口气的时间。由于没有清洁工或者勤杂工,大家基本上都是一人身兼数职:既是护士,又是护工;既是清洁工,也是心理咨询师,除了做好护理本职工作,同时也做好后勤工作,及时清理杂物降低感染风险,对于医械工具严格做好消毒。

战友们相互在防护服外面写上名字,进入缓冲间前,彼此紧握着手,给对方力量:加油,必胜!


一方面护理小组非常注意做好患者的心理安慰工作,给予他们鼓励和希望,这样可以更有助于病情的康复,另一方面,医护人员本身的保护工作也要做好。从中午12时交班后,每一个人脱去层层防护服都要20分钟,全部班次脱完约要两个小时,在这过程中,每一个人严格执行防护流程,一步都不能错,大家互相监督。


记录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陈雷

时间:1月31日 20:00-24:00

患者信息登记要详细到门牌号 


来武汉两天了,前两天接受培训,大伙们搬搬抬抬,协调物资,虽然每天也很累,但总是觉得还没有进入到前线的那种窒息感。昨天晚上终于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混杂着兴奋和压力的感觉。

眨眼间,我们值守的4小时就过去了。我们虽然是夜班,但是新收了4个患者,1个重症患者,3个轻度患者。由于我们并未完全熟悉当地医院的常规流程和系统,很多地方还需要当地医生指点和帮助,最终我们还是圆满的完成了我们的工作。


陈雷向武汉当地的刘玄林医生学习流程


我新收的那个老伯,发病已经十几天了,虽然现在还不属于重症患者,但是氧耐量十分有限,轻度活动就出现明显的头晕、气喘,而且是只身来到医院。安排好床位后,我扶他从护士站走到病房都需要休息2、3次,坐到床边吸上氧气后,才感觉稍稍舒服一点。这边新收病人刚刚安置妥当,那边重病人的氧合就进一步变差,在管床医生忙不过来的情况下,我和杨主任赶紧帮患者上无创呼吸机,帮护士给病人调好面罩,接好监护等工作。针对此次疫情,每天下午17:30以前都要上报新收患者的统计表,因此我们除了常规的询问病史和查体以外,还要认真登记每一位患者的身份信息,住址都要详细到门牌号码。


当地医生很辛苦

有人一天只吃一顿饭 


由于病区内的电脑有限,开医嘱、写病历需要我们医生脱掉防护服,到缓冲区的医生办公室去完成,幸好当地医院的刘医生还没有走,在他的帮助下,很快就完成了新收的工作。当地医生真的非常辛苦,十分让人崇拜,帮助我们最多的刘医生,从早上8点到晚上24点,只吃了一顿饭,一直在忙碌的工作状态中。

大家准备穿防护服开始工作

虽然我们只上了4个小时左右的班,但是我们从晚上19时出发,到凌晨2点回到驻地,然后就是消毒、洗漱,等到我真正能够休息已经是3点多啦!辛苦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但是值得去亲身体会一次。

采写:南都记者 程小妹 通讯员 简文杨 李饶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