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是一种常见的高发肿瘤,随着医学进步发展,肿瘤的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手术仍是根治肿瘤的最佳方法,但是内科治疗的地位同样举足轻重。
“超50%的消化道肿瘤病人需要进行内科治疗。”在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学分会成立暨第一届广东省消化道肿瘤学术会议上,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邓艳红教授表示,大部分消化道肿瘤病人被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期,内科治疗便成为抗肿瘤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内科治疗在近二十年不断取得新进展,药物疗效越来越好,帮助癌症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抗癌新药层出不穷,药物治疗进入“免疫靶向”
全球肿瘤病人不断激增,促使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抗癌新药不断涌现。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抗肿瘤新增用药在全球在研药物治疗领域占比居于首位。
邓艳红介绍,在二十年前,抗癌药以化疗药物为主,针对性较差、毒性较大;十年前进入靶向治疗时代,根据癌症基因开发出针对性更强、毒性较低的药物,应用于肿瘤病人身上。如今,抗癌药更上一个台阶,迎来免疫靶向治疗时代。相比普通靶向治疗以外来物的姿态攻击肿瘤,免疫靶向治疗强调通过调动机体内部被肿瘤抑制的免疫力,重新恢复识癌能力,达到抗肿瘤目的。
“以PD-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靶向治疗,目前已经应用于肺癌、黑色素瘤、肾癌、膀胱癌、头颈部肿瘤等癌种。”邓艳红介绍,在消化道肿瘤领域,免疫靶向治疗迄今为止仅批准用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肠癌,预计明年可以获批应用于胃癌、食管癌。
在未来,肿瘤的药物治疗将走向联合用药模式,将化疗、靶向治疗与免疫靶向这些经典抗癌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疗效。邓艳红以结直肠癌为例说,晚期病人单纯做化疗,生存期仅为1年左右;采用化疗+靶向,病人的生存期增至3年;以后若将免疫靶向纳入,预计可以将病人生存期提高至5年。
炙手可热的液体活检,帮助监测病情和指导用药
抗癌药对肿瘤有没有效,什么时候可以停药?邓艳红表示,肿瘤病人的病情变化过去一直依赖影像学,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早期发现微小病灶。在欧美国家,一种被称为液体活检的新检测方法正开始兴起,这也是我国消化道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
所谓液体活检,通过简单抽血这种非侵入性取样,监测肿瘤的治疗效果和检测血液中残存的微小病灶。当微小病灶完全消失才是停药的指征。邓艳红介绍,液体活检类似于肿瘤标志物,但它比标志物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比如胃肠道肿瘤,就算中晚期,标志物真正异常的比例只有30-50%,剩下那些显然无法用常规标志物来监测病情变化。而液体活检新技术可以很好弥补这一缺陷,能够发现更多的异常细胞,发现异常细胞的DNA。
与影像学检查相比,液体活检能更早发现微小病灶,因检查方法简单,检测频率可以更高,而且无辐射,创伤小。此外,影像学检查无法告知医生根据病人基因状态调整用药,而液体活检可以实现,甚至还能提示潜在的有效药物。当然,它作为一种互补检测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影像学检查。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