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食管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均处于上升趋势,胃癌的发病率虽有下降,但是中国胃癌病人仍占全球40%,近端胃癌(食管胃结合部癌)增多。
6月10日,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学分会正式成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食管胃肠外科主任彭俊生教授,当选首任主任委员。他指出,各学科单打独斗、传统单一治疗存在局限性,已经无法满足消化道肿瘤病人的需求。多学科综合诊治逐渐成为消化道肿瘤的首选诊疗模式,突出肿瘤的专业性融合,为病人提供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以综合性专业融合推动消化道肿瘤诊治
不同于以往学会按学科、专科划分,消化道肿瘤学分会从器官系统的角度出发,以病种成立学会,符合当前学科整合的大趋势。
彭俊生介绍,消化道肿瘤的生长从食管到肛门,其诊治涉及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护理专业等多个相关学科。无论病人是早期还是中晚期,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它自身的优缺点,并且单学科诊治容易发生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
对于大多数肿瘤病人来说,更合理的应是多学科综合诊治,针对病人、病情、检查结果拟定合理的个体化方案,这更符合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因此,在MDT多学科联合门诊基础上,中山六院牵头成立消化道肿瘤学分会。
“该学会着眼于肿瘤的综合性专业融合,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免疫治疗等,希望通过整合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相关学科的力量,消弭治疗及认知上的分歧,化繁为易,以达最优效果,为病人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方法。“彭俊生表示,消化道肿瘤学分会的成立旨在为相关学科的医师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我国消化道肿瘤的诊治,造福广大患者和社会。
消化道肿瘤诊治近十年取得多方进展
随着肿瘤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肿瘤治疗、检查技术的进步,近10年来我国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病人被早期发现,5年生存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彭俊生表示,消化道肿瘤的诊治进展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越来越规范。规范化治疗是提高消化道肿瘤治疗效果的最佳途径,只有做到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与国际接轨。
二是微创应用比例逐年增加。微创技术的普及推广,以及相关器械和设备的升级换代,促使消化道肿瘤治疗越来越微创。在中山六院,50%以上的食管癌、60-70%的胃癌、90%以上的肠癌应用了微创治疗,或者通过新辅助治疗使病灶缩小后再应用微创治疗。肿瘤的微创治疗效果并不亚于传统手术,由于创伤小,出血少,病人恢复更快,提高了病床周转率。
三是新辅助治疗优势凸显。术后预防复发转移的治疗,称之为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化疗。比如,过去根据术后结果进行化疗,无法判断药物效果;现在的新辅助治疗,在术前对病人进行评估提前做化疗,缩小病灶,实现肿瘤降期,还能预知药物疗效,为术后药物选择提供参考,针对性更强,更精准。
四是辅助检查技术不断进步。影像技术、内镜检查、病理检测手段的进步提高了消化道肿瘤的早诊率和治疗率。比如,先进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评估病人是否需要辅助治疗、引导药物选择乃至影响靶向药物治疗。
预防消化道肿瘤关键在于早期筛查
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国每年约有400万新发肿瘤病例,男女性癌症发病前五位的依次是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其中3种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
彭俊生指出,吃腌制食品、喜吃烫食、高脂肪高蛋白摄入过多等不良饮食生活习惯,以及贲门松弛引起胃食管反流,是诱发消化道肿瘤的主要原因。加之,国人缺乏早期筛查意识更是增加了患病率。他认为,预防消化道肿瘤,关键在于早发现。
1、当出现粘液血便、黑便、食欲下降、体重下降、反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到专科就诊检查。通过内镜、造影、幽门螺杆菌检测、大便潜血实验等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消化道病变的蛛丝马迹,及时干预,把疾病扼杀在癌变之前。
2、胃镜、肠镜堪称发现消化道肿瘤的金标准。有消化道症状、有肿瘤家族史、40岁以上应该做一次胃镜、肠镜。而50岁以上,不管是否有症状,最好都做一次胃肠镜检查。
3、改变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吃新鲜的食物,饮食要规律,同时注意缓解精神压力,适当增加运动。(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