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大讲堂
主讲嘉宾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王磊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高翔教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何家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杨润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拉“羊屎球”便便,肠道是否健康?便血颜色发暗,是痔疮还是肠癌?哪些手段可提早查出肠道癌前病变?6月7日上午,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联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举行“拯救肠道健康,防范癌前病变”专场。担任主讲嘉宾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专家王磊教授和中山六院消化内科主任高翔教授,一一解答上述问题。
两位专家指出,肠道病变并非无迹可寻,要警惕身体发出的“警报”。中老年人“保养”肠道总的原则是不要暴饮暴食,增加胃肠道负担,早晨食量不宜过多。在健康饮食方案的选择上,切忌人云亦云,看别人吃什么就盲目跟风,“自己吃了觉得舒服的食物,才是最适合的”。
排便习惯有变化
或因肠癌找上门
“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加油站、排污厂、免疫器官和内分泌器官。”高翔指出,当出现原有胃病近期加重,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持续黑便,乏力、贫血等信号时,可能是胃癌的表现。而排便习惯改变、腹痛、便血、突然发生近期内体重明显下降和原因不明的贫血,则可能意味着大肠癌“找上门来”。腹痛可能是因为大肠肿瘤堵塞肠腔,但如果腹部隐痛,也与排便相关,容易与“肠易激综合征”相混淆,需要专业医生来诊断。高翔指出,大肠肿瘤堵塞肠腔可致腹痛伴腹部包块、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如何理解“排便习惯改变”?王磊解释说,大便中带脓血、黏液血;大便习惯改变,例如次数增多、腹泻或中医说的“里急后重”也就是解完大便还有想解的感觉,大便形状发生改变,变细、变扁,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下腹部或肛门区域有肿块,以及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高翔指出,通常来说,如果自发排便小于每周2次,粪便硬少,排便困难,排便不畅,属于便秘。但如果每天大便次数在3次以上,或者每天超过250毫升,粪便稀薄,水分超过50%,则属于腹泻。
便血不一定是痔疮
可能是大肠癌作祟
拉完大便回头看,有时可发现疾病的端倪。高翔指出,按照布里斯托大便分类法,大便的质地从硬到干可分为七型。第一型是一颗颗硬球,就是俗称的“羊屎球”,很难拉出;第二型是香肠状,表面凹凸;第三型是香肠状,但表面有裂痕;第四型是像软香蕉或小蛇皮一样,表面光滑;第五型是断边光滑的柔软块状(容易通过);第六型是粗边蓬松块,糊状大便;第七型是水状无固体块,呈液体状。第一型和第二型表示有便秘;第三型和第四型是理想的便形,尤其第四型是最容易排出的便形,而第五型至第七型则代表可能有腹泻。
肉眼可见的便血,是肠癌还是痔疮?高翔指出,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便血颜色越深,距离肛门越远。如果是痔疮、肛裂或直肠息肉导致的便血,颜色往往鲜艳。结肠炎导致的便血次之,颜色发暗的便血往往提示和肠道肿瘤、直肠癌有关。
筛查
早期筛查宜主动 不能一味等“警报”
尽管胃肠道会发出 “警报”,但很多情况下,人们要么对“警报”不敏感,要么接到“警报”时,已经错过了治疗效果最好的早期。因此,专家建议,要拯救肠道健康,最好能主动进行早期筛查,尤其是发生癌前病变、有高危风险的人群,年过40岁,做一次胃镜和肠镜可保平安。
会发生癌变的胃病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主要检查方法为胃镜、钡餐、CT。高翔建议,要重视根除幽门螺杆菌,规范抗溃疡治疗,定期监测。胃镜查出有息肉的话,可以在内镜下直接进行胃息肉切除。小肠疾病隐匿,需要特殊检查手段,例如胶囊内镜、双气囊小肠镜、小肠CT造影等。
大肠腺瘤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有80%的腺瘤患者会在患病10~15年时,从良性腺瘤变为恶性肿瘤。一旦发现腺瘤,提倡尽早切除。
王磊指出,结直肠癌是最适合筛查的肿瘤之一。筛查的目的是发现腺瘤和早期癌。腺瘤如果不采取有效干预,演变为早期肠癌一般需要十年时间,而从早期肠癌发展到进展期肠癌,则花不了3年。
王磊特意对比在三种阶段采取不同干预手段的花费和干预效果。在腺瘤阶段,可以通过内镜筛查并进行切除,五年生存率为100%,治疗费用在1万元以下。这时进行干预,可降低肠癌发生率。
而从腺瘤阶段进入早期肠癌阶段,则可接受微创手术进行切除。术后病人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治疗费用约为3万~5万元。这时干预,还可提高肠癌治疗效果,降低肠癌死亡率,相当多的早期病人依旧有治愈的机会。而一旦进入进展期肠癌,能采取的干预手段则只有“手术+化疗”,患者五年生存率小于70%,治疗费用则超过10万元。
比较
三种肠癌筛查手段 各有优势
我国现行大肠癌筛查的初筛方法主要是“粪便潜血试验(FOBT)”,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就需要做肠镜进行确认。王磊指出,粪便潜血筛查有无创和便宜的优点,但缺点是准确性低,“漏网之鱼”太多。粪便隐血试验仅能检测到30%~65%的大肠癌,对于大小在1厘米以上的癌前腺瘤,检测率更低,最高也只有三成。同时,潜血筛查“假阳性”的机会高达20%。据悉,检查前吃了猪血、鸭血、红肉火龙果,都可能导致大便潜血检查拉“假警报”。
更靠谱的筛查方法当属肠镜。它分为无痛肠镜和普通肠镜,优点在于准确,检查中发现息肉可进行切除,但由于属于侵入性的检查,有些人会觉得不舒服,而且检查前需要服用泻药,导致不少人不敢去做肠镜。
对于潜血检查为阳性、但因血压、年龄、心理等因素无法耐受肠镜的市民,可以考虑采用“粪便肠癌基因检测”。中山六院团队研发了国内首个“粪便基因检测”项目,只要拉一“坨”,就能查出其中含有的肠癌基因,方便、准确。
高危人群
家人得肠癌?
先做遗传咨询
王磊指出,七类人属于肠癌高危人群,在40岁以后开始接受大肠癌的筛查,每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检查,每3~5年接受一次纤维肠镜检查。
1.老年人:大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递增而增高,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更要警惕。
2.喜不良饮食的人:喜欢吃荤、不喜蔬果的人是肠癌的高危人群。高热量、高蛋白、低纤维素的饮食,已经明确为不良饮食,极易诱发肠癌的发生。
3.吸烟的人: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死于结肠癌的风险性要高34%,烟龄越长越危险。
4.饮酒的人:研究表明,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每日摄入酒精量多于30克(包含)将增加罹患大肠癌的风险。
5.有肠癌、肠息肉家族史的人:20%~30%大肠癌患者有家族史,10%~15%大肠癌患者为遗传性大肠癌。另外,有大肠息肉家族史的,也是肠癌的高危人群。
6.有大肠癌癌前病变者。
7.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容易发生肠癌。
王磊强调,有大肠癌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推荐尽早前往大的肿瘤中心就诊,通过家族史的详细询问和一些必要的检查,包括基因检测,来判断是否具有遗传倾向。如果有遗传倾向,则按照特定的遗传性肿瘤的随访方案密切随访。如果没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则按照高危人群的筛查方案进行随访。
现场问答
粪便基因哪里测?
问:结直肠癌术后多久复查?
王磊:术后第一年复查频率会稍微高一些,术后1个月、3个月、半年、一年等时间节点需要进行复查,术后一年,则建议一年复查一次,如果恢复正常两到三年复查一次即可。
问:粪便肠癌基因检测,医保能报销吗?这个检查去哪里做呢?
王磊:医保暂未覆盖。目前该项技术仅在中山六院开展,市民可到医院消化内科、结直肠外科或简易门诊挂号,请医生开具“粪便基因检测(肠癌筛查)套餐”单据,再按照流程领取装置采样送样,七个工作日就可拿到检测报告。如果经医生解读报告,检验结果为阳性,则要进一步做肠镜检查。如果检验结果为阴性,则建议隔一年再进行粪便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