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坛报】【2016广州消化道疾病周】直面难点,胡品津教授谈肛瘘型CD的临床过程及预后
媒体报道
阅读:

2016年11月12日,作为广州消化疾病周的重头戏之一,炎症性肠病专场会议于白云会议中心深圳厅盛大开幕。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中、美、日、韩多个国家的近三百名IBD专业内外科医师参会,聚焦目前炎症性肠病领域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展开思辨、论证和激烈的讨论。

胡品津教授首先就“肛瘘型CD的临床过程及预后”做了专题报告。胡品津教授指出,肛瘘是CD自然病程中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疾病病程延长发病率逐渐增加,即使经过治疗仍然容易复发。同时复杂性的肛瘘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极高的再手术率,甚至部分患者需要通过粪便转流手术来缓解肛瘘症状,是CD治疗的难点之一。国外报道提示挂线手术联合生物制剂治疗是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肛瘘愈合率至66%,但国内尚无相关报道。

胡品津教授总结了中山六院这样一个特殊的炎症性肠病诊疗中心中肛瘘的特征与自然病程。近四年,在中山六院诊治的4000多例的肛瘘患者中有近10%是克罗恩病肛瘘,从而使本中心的克罗恩病肛瘘发生率达到了53%,其中以36%的CD患者以肛瘘为首发症状起病。通过本中心的资料可以发现,克罗恩病肛瘘的发生在起病前以及起病后一年内最为常见,随着病程的延长肛瘘发病率逐渐升高。在肛瘘的分型中,按照AGA以及Parks分型,复杂性肛瘘和括约肌间型肛瘘分别是最为常见的肛瘘类型。

进一步总结在本中心开始规范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236例CD肛瘘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9.5个月。60%的患者选择药物联合手术治疗,30%选择单独手术治疗,10%选择单独药物治疗。英夫利昔单抗、硫唑嘌呤和美沙拉秦是最主要的药物治疗方式。研究中发现,复杂性肛瘘患者的肛瘘复发率及再手术率显著高于单纯性肛瘘。

最后,胡教授在中山六院开展了一项单中心的CD肛瘘治疗前瞻性研究。纳入33名CD肛瘘患者,随机分组至手术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组及手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组,随访时间为30周。ITT分析提示手术后30周时,治疗组的完全肛瘘愈合率较对照组提高(81% vs 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14周时的PDAI评分、炎症活动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但30周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项研究提示,手术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可以更加快速缓解肛瘘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肠道炎症活动度,同时有可能提高其肛瘘的早期愈合率。

胡教授最后提出,在处理如此多的肛瘘患者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手术时机,一直是处理的难点、重点。总的来说,内外科协作下规范的引流手术、合理的药物治疗方式、密切的随访是治疗CD肛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