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科技报】炎症性肠病是吃出来的吗?
媒体报道
阅读:

本报记者  刘艳芳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郅敏

消化道疾病周来临,引起市民们对消化道疾病的诸多关注。日前,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常在心”患者之家携手我国首个炎症性肠病(IBD)基金会——“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第二届CCCF全国IBD患教大会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各地24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志愿者,还邀请了而美国克里夫兰医学中心沈博教授等海内外专家300人左右参加了此次会议。在会后,该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接受采访,讲解炎症性肠病患者正确饮食的方法。

 

“爱在延长”会长阿中亲自示范鼻饲技巧。刘艳芳 摄

 

饮食不是导致炎症性肠病的原因

有患者认为是自己平时没有注意饮食才导致发生炎症性肠病。郅敏表示,“饮食很难引起或导致炎症性肠病。至今为止,炎症性肠病的病因仍无明确结论。”然而,当患者确诊时,则必须注意自己的日常饮食习惯,才有助于减轻症状、补充流失的营养以及促进肠道愈合。

她补充道,在现有的临床医学上,并没有统一的饮食方案适合于每一位患者。饮食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和临床症状来制定。每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病情是不同的,同一个人的不同阶段情况也不相同。适合别人的饮食习惯不一定适宜所有人,过去的食谱也不一定适合现在的身体状况。

 

肠胃疾病活跃期,部分患者需要鼻饲

在炎症性肠病的疾病缓解期和活动期,要注意低盐饮食,奶制品不耐受者人群需要无乳糖饮食,体重减轻或者发育缓慢的患者人群摄入高能量饮食,胃胀气者避免饮用碳酸饮料。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必须特定地吃某一类食物,大多数医生会推荐营养均衡的饮食来避免营养不良。肉、鱼、家禽及奶制品(如果耐受的话)是蛋白质的主要来源。面包、谷物、淀粉、水果和蔬菜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黄油和食用油是脂肪的来源。膳食补充品,如多种维生素剂,可以弥补营养上的一些缺陷。

郅敏解释,“部分患者出现腹腔脓肿等并发症时,病情进入活跃期,建议全肠内营养,鼻饲可缓解病情,当身体有所恢复时,对手术治疗有很好的帮助。”患者鼻饲进食,完全可以满足营养需求,鼻饲周期一般在2到3个月起到疗效。

 

饮食需定期监控及时调整

郅敏建议,对于IBD定期随访和患教宣传是非常重要的。定期随访可以很好地监控病情,依据病情及时调整食谱。她建议,“患者可以记录自己每天吃的食物,从而观察到所产生的反应及病情症状。如果某些食物引起消化功能上的问题,就必须避免下次食用。虽然,没有特定的食物会加重炎症性肠病潜在的炎症,但某些食物可能会加重你的症状。”

总之,保持适当营养对治疗炎症性肠病十分重要的。腹部疼痛和发热会引起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腹泻和直肠出血会造成身体水分、矿物质及电解质的流失。所以要保持适当地营养平衡来维持机体正常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