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新开展胃肿瘤多学科(MDT)联合门诊,通过现代“圆桌”会诊,针对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打造精准个体化治疗服务。
数据:中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占全球42%
中山六院大外科主任、胃肠外科主任林锋教授表示,目前胃癌是全球发病率第四位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4.1/10万,在肿瘤中致死率居第二位,死亡率为10.3/10万;而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占全球的42%;但我国早期胃癌患者检出率只有5%-10%左右,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一部分患者甚至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
林锋指出,肿瘤被发现时,其分期的早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预后。近年来,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已达55%以上。而相较于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预后良好,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84%-99%。
因此,胃癌的治愈率与早期发现率和规范治疗直接相关。胃癌治疗强调规范的个体化治疗,"我又不是医生,如何选治疗方案","得了胃癌究竟要不要先化疗再手术"……这是很多患者看病时都会遇到这些困惑。
联合:“圆桌”会诊 MDT(多学科诊治)介入
“谈起胃恶性肿瘤,人们首先想到的必定是胃癌”,彭俊生教授表示,“然而除胃癌外,胃部还有其他‘低调’的恶性肿瘤,如胃间质瘤、原发性胃淋巴瘤、胃平滑肌肉瘤等,别小看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肿瘤,尽管发病率较低,一旦不幸罹患,却也应如胃癌般高度重视。”
中山六院外科教研室主任,胃肠、腹壁和疝外科主任陈双教授介绍,目前中山六院电子病历及信息化医学发展为MDT广泛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各亚专科医生聚集在一起,通过电脑可了解患者病史、影像结果、内镜图像、病理报告及实验室结果等,经过讨论,外科、影像科、内镜科及病理科医生就患者的最终诊断达成一致。
中山六院副院长、胃肿瘤MDT联合门诊首席专家彭俊生教授表示,多学科联合会诊门诊相比起专家门诊和专病门诊以单学科、单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种诊疗形式能更好地整合各科专家资源。这种交叉、整合、集中的诊疗模式,能最大程度为胃肿瘤患者提供合理、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在为患者提供全面评估基础上,得出最优化的诊治方案,同时提高患者就医质量,缩短就诊时间。但不要盲目认为,只要去多学科联合会诊门诊就诊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据了解,适合多学科联合门诊患者包括初诊胃癌、胃间质瘤、原发性胃淋巴瘤等其他胃肿瘤患者,以及胃癌、胃间质瘤等治疗后复发转移患者。但由于高发病率,该门诊面向的患者群主要还是胃癌。
目前,中山六院胃肿瘤多学科联合会诊门诊团队以胃肠外科、放射科、内镜科、肿瘤内科、放疗科、营养科、肝胆外科、胸外科、介入科、病理科、超声科、康复科、护理等各学科临床一线专家为核心组建而成。目前主要通过医生推荐,也可由疑难患者自荐等方式,通过电话预约(13535129442),患者需要提供与病情相关的各类病历、检验和检查报告(如CT、胃镜、病理等),经专科医生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审核后,预约安排进行病例讨论。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