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
彭俊生
[个人档案]
彭俊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名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食管胃肠外科学科带头人。
从事食管、胃、结直肠肛门外科临床工作20多年。擅长食管、胃肠、胰腺、肛门疾病等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对食管癌、食管反流性疾病、胃癌、结直肠癌、肠瘘、溃疡病、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等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对胃肠癌根治性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脾切除术、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贲门失弛缓症Heller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肠瘘手术、肠系膜上动脉压痛综合征、胃肠间质瘤手术、先天性食管闭锁、PPH手术等有较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成功开展了腹腔镜(微创)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根治术、胆囊切除、胸腔镜食管肿瘤切除、双镜联合治疗早期胃肠肿瘤等手术,外科手术治疗配合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明显地提高了消化道中大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出诊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二横路26号
记 者
朱志安
通讯员
简文杨
戴希安
故事
诊室
外科主任牵头构建临床营养体系
作为一名外科手术医生,彭俊生在看门诊时,发现很多的患者同时带有营养不良的情况。为此,他的心中暗暗地下了个决定,为患者建立一个临床营养体系,为营养不良的患者提供更合理全面的营养支持和帮助。
201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临床营养科的成立,为患者带来的好处远超于当初的设想。
来自深圳的85岁的李婆婆,已经有一段时间出现反复呕吐,水电解质紊乱,伴有消瘦,呈现重度营养不良。经过一系列的检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对于该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来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但由于患者高龄,对于手术的耐受程度有限。为此,彭俊生决定先为患者使用肠外营养,通过经鼻空肠营养管,避开病灶,直接给予健康肠道的肠内营养。经过一个月的肠内营养供给,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的好转。由于体重的增加,肠系膜上动脉对胃肠的压迫力减轻了,患者反复呕吐的现象也缓解了。李婆婆也因此避免了一次高风险的开放性手术。
分析
病案
早期胃癌不能当普通胃病治
83岁吴奶奶,高血压多年,3个多月前开始无诱因地出现上腹痛,偶尔反酸反胃,有时候大便还是黑色的。吴奶奶都没在意,但这症状逐渐加重,体重因此也轻了,到了当地医院检查。进行CT检查后,报告显示:考虑胃窦癌并周围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建议胃镜进一步检查。
彭俊生表示,早期胃癌病人的很多症状可以跟许多良性病变有共同之处,没有特异性的症状,比如仅仅有饭后饱胀或者嗳气反酸,导致很多早期胃癌患者仅当普通胃病进行对症治疗,而当有明显症状时,可能是晚期了。
因此,在面对高龄、身体基本情况较差的老年患者,需要对这类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检查。
最后,彭俊生为吴奶奶做了“胃癌根治术+远端胃切除术”的手术。术后吴奶奶在该科接受心电监护、鼻导管给氧、扩冠护心、控制血压、化痰平喘、抗感染、补液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吴奶奶身体在术后逐渐稳定并顺利出院了。
术前营养助力手术顺利
近日,92岁高龄庄爷爷发现得了结肠癌。3个星期前庄爷爷开始肚子疼了,吃什么吐什么,肚子胀得厉害,上厕所解不出大便。看庄爷爷疼得厉害,家里人开始着急了,马上送到当地医院检查。CT检查结果:横结肠近肝曲肿物,伴肠腔狭窄,考虑结肠癌。
庄爷爷找到彭俊生就诊,随后进行术前检查,发现庄爷爷身体基本情况较差,身子单薄瘦弱,未必能撑得住手术的风险。
彭俊生指出,庄爷爷有手术指征,无绝对手术禁忌症,患者存在不完全性肠梗阻、营养不良等,高度怀疑是结肠肿瘤导致肠梗阻,术后的效果也比较确切,但庄爷爷的手术风险极高,应加强术前营养支持,再根据情况决定手术方式,手术以解除梗阻为主。
针对庄爷爷的情况,彭俊生等对庄爷爷进行禁食,输血,肠外营养等对症处理。庄爷爷在手术室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恶性高血压、心律失常,进行监护治疗后病情稳定,再给予营养支持、抗炎、营养心肌及对症治疗、康复训练。庄爷爷恢复情况越来越好,从入院到出院仅仅用了27天。
双镜联合去除“进行性哽噎感”
林婆婆今年70岁,1个多月前吃东西就觉得卡在喉咙里下不去,日渐严重,到当地医院检查,胃镜病理提示:上段食管中分化鳞癌。
彭俊生认为,早期食管癌症状不明显,但在吞咽粗硬食物时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并且在劳累后及快速进食时感到胸骨后胀闷或轻微疼痛。对于这些不适,许多人认为“忍忍就过去了”。等到出现难咽干的食物,继而难咽半流质食物,最后连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时,已经是中晚期了,患者逐渐消瘦、脱水、无力。一旦发生“进行性哽噎感”,就必须警惕食管癌。
对无法进食又不能切除的食管癌患者,或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彭俊生建议,可考虑先进行支架置入术,保持消化道通畅,然后再进行放化疗处理。
彭俊生为林婆婆进行“胸腔镜、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配合抗炎、祛痰等对症治疗,林婆婆预后良好,回家休养。
回答
名医
胃癌手术后一定要化疗吗?手术可以切干净点吗?
彭俊生坦言,确实,按照胃癌治疗规范,除了少数早期患者,大部分病例都需要接受化疗。
如果把胃癌的治疗比作一场“攻坚战”,为了对付胃癌这个大敌,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因此,第一步,医生便会派出“侦察兵”摸清敌人的底细,譬如使用胃镜(一种像管子一样的摄像机)伸到胃里,看清肿瘤的部位、外形,以及做CT,看清敌人的“根据地”的范围等。
这之后,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一、如果发现肿瘤“占领”的范围较大,难以切除,那么,我们便可先进行几个疗程的化疗,争取让肿瘤缩小,给手术创造机会。
二、如果发现肿瘤已经发生转移,在多个地方“安营扎寨”,手术已经没办法将其彻底消灭,那么化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各地方的肿瘤缩小或者减缓生长速度,减轻症状、延长生命。
三、如果发现肿瘤“占领”的范围不大,那么,在手术切除后,医生会对切下来的肿瘤进行检验,如果发现肿瘤已不是早期,术后也需要化疗。
化疗,作为“战后游击队”,能顺着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把这些地下分子给揪出来消灭掉,减少敌人“卷土重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