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表示,前段时间肠胃总是有些不舒服、拉肚子、肚子胀痛,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就说是普通肠胃炎,可是过了一个星期后又开始拉肚子了。医生就要他查查炎症性肠病。可是他就觉得所谓炎症性肠病是属于肠炎疾病,吃点普通的激素类药品应该就可以治好了吧?这一说法靠谱吗?
消化内科胡品津教授耐心为患者解答疑问。刘艳芳 摄
近日,世界炎症性肠病日来临,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开展了“常在心”IBD患者之家活动。在活动上,主治医师张敏解释,炎症性肠病并非就是普通肠炎疾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有终生发病倾向,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慢性病,大部分患者需长期服药或打针,若自行减药或停药,可能导致疾病复发、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患者需严遵医嘱对症下药
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表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高油高脂饮食、自身免疫力因素及缺乏运动等都成为相关的发病因素。她提醒,年轻人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腹部绞痛,慢性腹泻,便中带血,体重下降且用一般的抗感染治疗不起作用时,应考虑炎症性肠病。
郅敏再三强调,正是因为炎症性肠病的致病因素比较复杂,发病容易反复多变,所以建议患者一旦确诊,一定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检,检测病情,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曾经有一位男性患者,因为回到乡下,没有之前在城市里医生开的药剂,简单地在药店里买了一些类似的药吃。”她说还有人觉得医生开的药比较贵,负担不起,就买一些药铺中相类似的药物,这样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能真正起到治疗作用,最终反而延误了病情的治疗。有时候合并感染或者出现药物并发症等的后果更是不可忽视。”
药物有一定副作用需定期监测
郅敏指出,炎症性肠病患者常用药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美沙等。以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 、甲泼尼松、氢化可的等。还有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环孢霉素等。当然,服食这些药剂对患者身体有或多或少的副作用。而且,患者的体质机能不同,患病症状随着病变也会有所不同。服食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可能会有一些不良反应,且有些反应是比较罕见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和水样腹泻;头痛和消化不良;过敏反应伴皮疹、瘙痒和发热; 比较少见的肾脏、肝脏、肺和胰腺问题。其中柳氮磺胺吡啶可减少精子数量,引起男性不育,还可降低身体吸收叶酸(B族维生素)的能力 。
所以,郅敏建议,初次接受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的患者,需定期抽血进行监测,包括血液分析、肝功能+黄疸常规、肾功能抽查等,检查次数频率大概是1次/周-1次/月-3次/月-次/半年。
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副作用大
“事实上,我们也不建议患者长时间服食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是控制急性发作,诱导缓解的药物,而不是长期维持的药物,否则容易产生依赖型副作用。”郅敏告诉记者,曾经就有患者认为服食激素类要素很快就缓解了病情,所以他就习惯用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的副作用包括:骨骼、肌肉和皮肤变薄;易于发生挫伤的倾向;血糖升高引起的糖尿病;长期接受类固醇治疗后,自然皮质醇的生成出现问题;较罕见的情况下,会导致青光眼或白内障;儿童长期使用激素治疗会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时使用需严密监测血糖 、血压情况及防止骨质疏松;激素治疗会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需注意避免感染;激素抵抗或者激素依赖者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使用激素治疗期间,应在专业IBD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包括用药方案、用量、减量过程及不良反应监测方面”郅敏再三强调到。